《九日登一览楼》赏析
(2021-01-16 15:17:03)
标签:
明诗陈子龙登高 |
九日登一览楼
陈子龙
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
云麓半函青海雾,岸枫遥映赤霞城。
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学就屠龙空束手,剑锋腾踏绕霜花。
重阳登高怀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陈子龙的诗集中有多首作于重阳的诗,他的故乡系平原水网地带,没有高山,所以只有登楼远眺,来抒发对祖国前途的深深忧虑。一览楼,在他的故乡松江城内。这首诗应作于顺治三年。
“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这首七律首联是说,高楼上我借酒抒怀,遥望云水相隔的那一方。
诗人从眼前景写起,“危楼”,高楼,此指一览楼。重阳佳节,登此危楼,饮酒赋诗,所赋乃《蒹葭》之诗。蒹葭,本意指芦苇,《诗经·秦风》有《蒹葭》篇。诗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人何以登楼而“蒹葭赋”,其所思之人又在何水之一方?下句则作了回答:“南望潇湘水一涯。”这时长江以北,均已被清人占领,只有福建、两湖、两广、云贵等地区尚未沦陷,故诗云“南望”。何云“潇湘”?故诗文中称湘水为潇湘。顺治三年八月,唐王朱聿键已经在福建汀州被俘,桂王朱由榔在广西监国(即永历帝,后坚持抗清十余年),虽然这些消息陈子龙当时不可能全已知道,但广西一带存在着较强大的抗清武装,他是应当知道的。广西是湘水的发源之地,“潇湘水一涯”即指此。
“云麓半函青海雾,岸枫遥映赤霞城。”颔联是说,云山半为青海之雾所障,岸边的红枫远映着赤城山的殷红。
青海是古代少数民族居住区,诗词中常用为边地的代称。云山半为青海之雾所障,暗指祖国山河半为胡人所居,此为清兵入关事。“岸枫”,岸边的枫树,这是诗人的眼前之景。赤城,山名。据《十道志》:“赤城山”在天台县西北六里,一名烧山,又曰消山,石皆霞色,望之如堆堞,因以为名。诗人何以对赤城心怀耿耿?一方面赤城为诗人的旧游之地,另一方面那里地处浙南,与福建相去不远,福建的唐王虽已于本年八月被俘,但陈子龙或许尚不知道,故心向往之,愿代表自己的忠节之志的火红“岸枫”与那里的霞光遥相辉映。当然,也可能陈子龙已知唐王失败,但闽浙沿海还有鲁王和郑成功的反清力量,那一带总是他的希望所在。
“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颈联是说,日月之行,快如神马, 破碎的山河等待着补天的女娲。
“神骏”,神马。古人认为日月之行,快如神马。日月双飞,如神骏疾驱,此喻岁月流逝,时不我与,须及时振作。女娲,为神话中古帝名,相传古时出现天崩地裂,女娲氏乃炼五色石以补天。
“学就屠龙空束手,剑锋腾踏绕霜花。”尾联是说,我白白学了屠龙的技术,如今却束手无策,可是我的宝剑在跳跃,并闪出冰冷的寒光。
“屠龙”,诗词中常谓高超而无用的技艺为屠龙之技。这一句凝聚了诗人一生的遭遇而出之,特别是他在南明朝廷的那段经历,使他深深感到,自己一生汲汲以求的救国拯民之道,因为朝廷的昏庸、权奸的当道,如今都成了无处施展的屠龙术,面对故土沦丧的局面,他真是束手无策了。如果说,前面各句中对“潇湘”、“赤城”的向往,对“女娲”的期待,都是诗人在登楼远眺之际的驰骋想象,那么这一句则是他跌落到了现实,令人无限失意的现实。但诗人就这样由希望、失望走向绝望么?否!只见他拔剑起舞,宝剑发出圈圈寒光,犹如点点霜花飞绕着剑锋。只要一剑在手,他就绝不会放弃抗争,这剑光,闪出了他誓死的决心。
七律是陈子龙的所长,他的诗由模仿走向现实,抒发真性情,开清初诗坛新风这首诗可为这方面的代表作。
附录:九日登一览楼
陈子龙
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
云麓半函青海雾,岸枫遥映赤城霞。
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学就屠龙空束手,剑锋腾踏绕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