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夜泊钱塘》赏析

(2021-01-04 12:46:36)
标签:

明诗

茅坤

夜泊钱塘

夜泊钱塘
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羁旅之愁,思乡之感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题材之一。在前人众多的成功佳作之后,能自具风貌,独步千古确属不易之事。茅坤的这首诗移情入景,情景相生,含蓄曲折,忱挚感人,可以和前朝的同类名篇共享高誉。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这首五言律诗的首联是说,已是傍晚时分,船只仍在江中前行,哪里可以让我系船停泊呢?
诗的首联交代了诗人的行踪、时间、地点。时间为“日已暮”,“已”字十分沉重。日暮时分本是回家休息的时候,而诗人还在旅途之中,心中的悲哀可想而知,更为悲哀的是在风雨将来时还没有找到泊舟之处。“何处可维舟”,补叙了第一句“江行”的地段,正处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江僻野,这一句的疑问语气,非常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焦躁的神情和凄惶的心理,把“日已暮”带来的悲凉向前推进一步。
“村前孤灯雨,风前一雁秋。”颔联是说,层层树林里,茫茫秋雨中,一点灯火在风雨中摇曳,失群的大雁在秋风中振翅疾飞。
这是一个对句,用了六个名词性的意象,描写情景,渲染气氛。“树里”与“风前”相对,“树里”是“江行”的发展,诗人不得不系舟岸边,在荒野的树林里度过这不眠之夜。风本为无形无定的自然现象,而诗人则曰“风前”,应该说写的是诗人的感觉,林中风与林外风自然不同,诗人觉得风有了前后;另外大雁振翅急飞,诗人也觉得似乎它要赶在风前。“孤灯”与“一雁”相对,前者显然是指诗人栖息地的灯火。后者显然是只失群的孤雁。这两个意象明是写景,实则是在述状抒情,写自己亦如失群孤雁,孤独悲哀。这两个正对深刻揭示了诗人的心境。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颈联是说,树叶因难以承载这离别之情而坠落,思乡之梦化入这寒冷的江水中,随着江水流动着。
颈联是一主谓宾俱有的对句。“离心”,指诗人思乡的感情。明明是树叶凋落,诗人却曰“迸”,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是一种强力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动魄,百感交集。“乡梦”。即乡思、乡愁,但比这些意思更朦胧,更丰富,有更强的想象色彩。梦是一种思维状态,而诗人曰“入寒流”,乡梦有了形,有了意识,诗人的乡愁与钱塘江水融为一体,如钱塘江水一样澎湃起伏,无休无止。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尾联是说,想要饮酒解愁,却不知道哪里有酒市,只能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一点思乡的愁绪。
最后两句,诗人从乡愁的情绪中回到现实,常言借酒浇愁,诗人也想借酒来排解那理不清、放不下的愁苦也想借酒来暖暖身体,可诗人在这荒凉的江岸上连人烟都没有,哪会有酒市?只有靠吟咏诗歌来寄托自己的乡愁。
这首诗写景和抒情相间而行,分不出何为景语,何为情语,诗人的乡情也如浓浓的秋气,渗透弥漫全诗。

附录:夜泊钱塘
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注释
维舟:系船停泊。
酒市:古代城中卖酒的市场。
作者简介
茅坤(1512~1601)明代散文家、藏书家。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明末儒将茅元仪祖父。嘉靖十七年进士,官广西兵备佥事时,曾领兵镇压广西瑶族农民起义。茅坤文武兼长,雅好书法,提倡学习唐宋古文,反对“文必秦汉”的观点,至于作品内容,则主张必须阐发“六经”之旨。编选《唐宋八大家文抄》,对韩愈、欧阳修和苏轼尤为推崇。茅坤与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同被称为“唐宋派”。有《白华楼藏稿》,刻本罕见。行世者有《茅鹿门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