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寄子约》赏析
(2021-01-03 12:59:04)
标签:
明诗皇甫汸重阳 |
九日寄子约
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
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日,同是阻干戈。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按传统的习俗,人们在这一天都要登高远望,兼怀在外的亲人。皇甫汸的这首诗,从题目来看,以点出了作品的主旨。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这首五律首联是说,重阳这天乘兴登高,却勾起望远怀人之情不知如何是好。
首联两句表明诗人只是随意登高的,而问题的提出(“望远何”),便揭示出了作者伤感和惆怅的心绪。
这两句是全篇的感情基调。
“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颔联是说,俯视地上的野菊而惊想起自己岁月已增,又因抬头望雁想起自己的家乡。
对着美丽的花儿,才猛然觉得自己青春不再,岁月就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看到大雁南归,想起自己游宦在外,思归却不得,而大雁尚能年年南归,真是人不如物了!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颈联是说,本来因为战乱的缘故,兄弟之间来往的书信就受到了阻隔,偏又遇上这令人伤感的萧萧落叶。
笔触转到了兄弟,兄弟因前一阶段的战乱而减少了来信,现在也一定在为霜打落叶的瑟瑟秋色而滋生类似自己的那种伤感情绪。
“不堪羁宦日,同是阻干戈。”尾联是说,自己早已不堪忍受仕途的寂寞和不自由,兄弟都是为战乱所阻啊!
显然,在这两句中,作者对于宦游的厌倦之心,以及对于同胞手足的眷念之情,鲜明地表达出来了。
作为一首律诗,该诗的颔联、颈联,格律整齐,对仗工整,意象的择选与对照组合也颇有新意。例如,“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如果说花、雁相对尚属一般,那么白发对黄河却是颇有意境。同样,“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以乱对霜,把人间的战乱和自然界的秋景相对,显然含有弦外之音。另外,以令人欣喜的的来书之少与给人凄凉感的落木之多相对,则又是更好地渲染了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附录:九日寄子约
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
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日,同是阻干戈。
注释
⑴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
⑵黄河:代指故乡。
⑶羁宦:离家在外地做官。
作者简介
皇甫汸(1497—1582)明苏州长洲人,字子循,号百泉。皇甫录第三子。嘉靖八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官至云南佥事,以计典论黜。好声色狎游。工诗,尤精书法。有《百泉子绪论》、《解颐新语》、《皇甫司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