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过邵伯湖》赏析
(2020-12-23 12:45:57)
标签:
明诗李东阳夜过邵伯湖 |
夜过邵伯湖
李东阳
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
飘飖双鬓风,恍惚无定止。
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
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
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
李东阳成化八年任翰林院编修,时年26岁,这年,他由京告假回湖南,沿运河南下,途经邵伯湖。邵伯湖位于江苏中部,扬州北面。本诗是诗人这次旅途所作诗文集《南行稿》中的一篇。
“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这首五言古诗的开头二句是说,漾漾雾气在空中弥漫,月亮慢慢地沉落水边。
这两句写湖上夜景。邵伯湖北接广阔的高邮湖,两个湖到了晚上,水汽蒸腾、扩散,形成茫茫大雾。像是与天空连接一般,辽阔无垠,一片灰白。开篇第一句就把湖上夜晚的特有景观勾勒了出来,它宛然大舞台的背景,宏阔气派,又飘忽朦胧。紧接着出台的便是洞府仙子月姑娘,她皎洁如玉、脉脉含情,仿佛被这洁净浩渺的湖水所吸引,“冉冉”而下,不偏不倚,像要堕入这湖水的怀中,尽情地沐浴一番。开头两句看似寻常,实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蕴含丰富,耐人寻味,诗人一是选用了“连”字写雾,使人感到雾在弥漫,已与高空融为一体;一是选用了“堕”字写月,月本是静物,由于船行得很快,船上人看月却疑月在直堕,这是因为视觉造成心理错觉起了作用,也反映了船行月移相对运动的感觉。是利用这种错觉化静为动,特别有趣味。同时“堕”有沉重感,是诗人心情的自然流露。
以上两句,还只是邵伯湖的大背景,再下四句则是夜过邵伯湖的正题了。
“飘飖双鬓风,恍惚无定止。轻帆不用楫,惊浪常在耳。”这四句是说,阵风不停地吹动我的双鬓,我的船漂流着恍恍惚惚向前。风鼓动船帆轻快地航行用不着摇桨,哗哗巨浪始终在耳边震响。
这四句都着力在一个“风”字上。这风吹来,恍恍惚惚,不知所起、不知所迄、不知何时方休,这正是湖上风的特色;但休说它“恍惚”,它还真有力量呢,吹乱了船头诗人的双鬓,这还是风小的时候。那大的时候才是湖上风八面威风的时候。“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何等惊心动魄!捱过了这样的时刻,诗人怎能不马上提起笔来,记下这夜过邵伯湖的难忘之景?可以说,促使诗人写下这首诗的,不是雾,不是月,而是这湖上的风。从全诗情绪来看,诗人对这风并无好感,但这四句实在是非亲身经历不能道得的妙句。
最后四句抒发诗人内心情感。
“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这二句是说,天天面对着浩浩荡荡的江湖,我的旅行刚开始前程正长。
行役,这里指行旅。诗人由运河至高邮湖、邵伯湖,水面日益开阔,水势日益盛大,而行程正处在中途,远远没有结束。按理景象越来越开阔,心情也应该越来越畅快。可“方未已”三字表露的却是对长久栖身他乡水上的无限厌倦,含有赶快终止这种动荡不安生活的企盼。
“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末二句是说,作客他乡满怀着忧愁,更何况半夜难眠披衣起床。
这两句一方面紧扣“夜”,一方面点明“愁”,突出了题意。
这首诗借景抒怀,愈来愈盛的乡愁,一时占据了他的内心世界。由于这种主观内心情绪在起作用,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客观物象也就难免不染上诗人的主观色彩。所以我们把握住了诗人的这种感情的主旋律来读这首诗,对前面所写的雾、月、风、浪和烟波浩渺的江湖,就都可以理解为是诗人“愁”的感情载体,都不免附有“愁”的情绪。
附录:夜过邵伯湖
李东阳
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
飘飖双鬓风,恍惚无定止。
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
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
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
注释
①邵伯湖:湖名,在江苏省中部,位于扬州北面,北接高邮湖。
②冉冉:慢慢地。
③飘飖(yáo):飘荡。
④行役:因服军役、劳役或公务而在外跋步。
⑤羁栖:作客他乡,寄寓他方。
名家点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