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岐阳三首·其二》赏析

(2020-11-11 18:53:33)
标签:

七律

元好问

岐阳

诗史

岐阳三首(其二)
元好问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元好问生活在女真、蒙古两少数民族政权沧桑变革之际,亲睹人民颠沛流离、满眼疮痍的社会现实,他感事而作的许多作品,感情激越,风格苍凉,继承杜甫、陆游这类诗篇的艺术特色,而又自创面目。作者是历史的见证人,作品是一代的史诗。
《岐阳三首》写于汴京沦陷前夕,这里选录的是第二首。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这首诗开头二句是说,号称“百二关河”的三秦啊,如今已不见野草纵横;十年的战火燃烧在这里,烽烟遮蔽了旧时的秦京。
开头两句,总写十多年来,蒙古统治者侵犯陕西的战事。百二关河指陕西,“草不横”,即野无青草。这两句中包括了许多战事,诗句用一“暗”字,集中渲染了战地天日无光的阴暗场面。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三、四句是说,西望着岐阳啊,全没有半点同胞的音信;东流的陇水啊,只听到一片惨痛的哭声。
“岐阳西望”是倒装语,即西望岐阳,作者身在汴京,秦地在西,故云“西望”。“无来信”则因开兴元年二月金潼关降敌后,陕西与汴京之间,信息已断。陇水一句,包括洮河、西宁、庆阳等战役在内。“闻哭声”,写得如闻其声。贴定秦地实写,到此已足。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五、六句是说,荒野里,缠绵的蔓草情深意厚,在悄悄萦绕着战士的尸骨;蓝天下,惨淡的残阳究竟为啥,却偏偏照射着死寂的空城。
五、六两句便把战地的画面展开,野蔓萦绕的是战士的尸骨,极无情事,却说是“有情”,正言若反,极意形容战地无一生人,野蔓只得与战骨为缘,好像是“有情”了。这是把野蔓拟人化的表现法。残阳也是无感情的,随处可以照到,可是现在照的是空城,残阳是无意的,而且那些陷落的城池,哪一座不被侵略者屠杀一空,残阳虽要避免不照,也不可能。这样对侵略者残杀的罪行,暴露得更加深刻,而作者在诗句声泪俱下所蕴含的悲愤,也能更激起读者的共鸣。全诗也正在这里显示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末二句是说,我能够从什么地方啊,向苍天细细的责问——为何让凶残的蚩尤啊,制造这杀人的刀兵?
最后,作者在呼天申诉中,把一切归罪于蚩尤。争遣即怎遣,五兵,矛、戟、弓、剑、戈。蚩尤,是神话传说中“九黎”的君长,有蚩尤受今作兵伐黄帝的说法。作者在这里,是借以指人类最初从事战争的罪魁。这一问,问得无可奈何,言外之意,是要消弭战争。然而在元好问的时代,作者是无法做出正确答案的。
这首诗前半首写岐扬战事,后半首写由战争造成惨绝人寰的景象,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附录:岐阳三首(其二)
元好问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注释

[6]百二关河: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史记·高祖本纪·苏林注》)。

[7] 苍苍:天。

[8] 蚩尤:《史记·五帝本纪》:"蚩尤作乱,黄帝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

作者简介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祖先出自北魏拓跋氏,但父祖辈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元好问7岁就能写诗,20岁即名震京师。27岁时,因蒙古军南侵,他从家乡流落到河南。公元1221年(金宣宗兴定五年)中进士,历任内乡令、南阳令。公元1232年(金哀宗开兴元年),擢尚书省椽,不久,又除左司都事,转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国灭亡后,曾被押送聊城(今山东聊城市)羁管,后回故乡从事著述,终生不仕元朝。著有《遗山集》《遗山乐府》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