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荷叶·干荷叶》赏析
(2020-08-02 07:59:04)
标签:
元曲刘秉忠干荷叶 |
【南吕】《干荷叶》(八首之一)刘秉忠
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这首曲描写的是秋天干枯的荷叶,寓情于景。
“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枯干的荷叶,颜色苍苍,干巴的老茎在风里不住地摇荡。
“干荷叶”,无根无蒂,凋零秋江,这三个字极富形象性,让人想起盛衰荣悴的相关景象,所以元人将这三个字作为男人失偶的隐语。曲子开门见山,描绘出深秋的萧瑟:在萧瑟的秋风中,荷叶干枯,荷花凋零,只剩下枯柄凄凉地随风摇摆,烘托出一片凄然之景。
“减了清香,越添黄。”这二句是说,清香一点点减退了,颜色一点点枯黄。
“减”与“添”相对,昔日的清香在一点点减弱,枯黄却一点一点在扩大,鲜明地描绘出秋天荷塘的景致。风吹过,已闻不到荷香,枯黄的色彩又增添了几分。
“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末二句是说,都是因为昨夜下了一场霜,秋天的江面上荷叶更加显得寂寞、凄凉。
“昨夜霜”补充说明了萧索的原因。一场秋霜,落叶缤纷,百草凋零,秋江更加显得落寞。“寂寞在秋江上”,将读者的视线拉向寂寥的远方,同时也把这种萧索的气氛渲染开来。“寂寞”一语双关,既是描写秋江的景致,同时也暗含了作者的心情。曲中情景交融,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感伤与惋惜。这种感伤与惋惜不能理解为一种消极的绝望和无奈。因为美好事物消失而产生的那种留恋、感伤及惋惜,是人类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情感。作者通过写荷叶抒发了青春不再,年华易逝的感叹。
这首曲子以荷叶喻人,干枯的荷叶在风中摇荡,一如孤苦无依、容颜不再的女子。“减了清香,越添黄”则暗示女子每况愈下,让人不禁记挂起她的命运。《干荷叶》被认为是散曲和民歌两相结合的佳作。
本曲借用《诗经》以来传统民歌的起兴手法,语言简洁流畅,通俗易懂,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极富韵律感。而且字中含情,意蕴深刻,耐人寻味。
附录《干荷叶》(八首之一)刘秉忠
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注释
⑴干荷叶:原是以“干荷叶”起兴的民间小曲,而“干荷叶”在当时又被作为女子色衰失偶的隐语。
⑵苍苍:深青色。
⑶老柄:干枯的叶柄。
⑵苍苍:深青色。
⑶老柄:干枯的叶柄。
作者简介
刘秉忠(1216-1274年),初名刘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台市)人。因信佛教改名子聪,任官后而名刘秉忠。元朝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刘秉忠是元初政坛一位很具特色的政治人物,对于元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又是一位诗文词曲兼擅的文学家。至元十一年,逝世。元世祖赠太傅,封赵国公,谥号文贞。元成宗时,追赠太师,改谥文正。元仁宗时,追封常山王。
前一篇:《采莲女·采莲湖上采莲人》赏析
后一篇:《干荷叶·南高峰》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