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游三台》赏析
(2020-07-13 09:26:28)
标签:
金朝元好问怀古邺城曹操 |
《木兰花慢》元好问
游三台
拥岧岧双阙,龙虎气,郁峥嵘。想暮雨珠帘,秋香桂树,指顾台城。台城,为谁西望,但哀弦凄断似平生。只道江山如画,争教天地无情。
风云奔走十年兵,惨淡入经营。问对酒当歌,曹侯墓上,何用虚名。青青,故都乔木,怅西陵遗恨几时平?安得参军健笔,为君重赋芜城。
曹操为魏王时都于邺,在邺城西北立三台,中台名铜雀台,南名金兽(虎)台,北名冰井台,三台连属而立,巍然奇观。然而北周大象二年(580),相州总管尉迟迥讨伐自居大丞相总知中外兵马事的杨坚,兵败,坚焚毁邺城。千年名都,化为废墟。邺城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邺镇东,距安阳较近。
京都汴梁失陷后,词人于哀宗天兴二年(1233)四月被蒙古军押解出京,羁管聊城。以后又辗转生活在冠氏一带。以金朝遗民而凭吊魏都,必然触目兴感。
“拥岧岧双阙,龙虎气,郁峥嵘。”这首词开头是说,拥有这样高耸入云的宫殿台楼,显得大有天子之气,郁郁葱葱,无限峥嵘。
一般的怀古词,往往是词人先将目睹的景物摄入笔底,然后再追昔念旧,抒发感慨。元好问毕竟是个不愿俯仰随人的词家,他避开前人的蹊径,先逆笔蓄势,浓墨饱蘸,涂抹出邺城往日的壮景。笔力劲健,横空而出,首句就突兀不凡,极力渲染了邺城的王都气象,收到石破天惊的艺术效果。
“想暮雨珠帘,秋香桂树,指顾台城。”这三句是说,想象秋天的时候,在珠帘外的飘飘暮雨中和香气四溢的桂树间,回顾故都邺城的情景。
继而,又以“想”字领起以下几句,既补叙了上文画面的现实根据,即来自主观的推想,又以细小景物的工笔描绘,弥缝了壮观画面的疏旷,使画面更为秀丽壮美。其间,也融进了词人对往日盛世的追慕,以及对曹操创立基业的雄才大略的敬仰。
“台城,为谁西望,但哀弦凄断似平生。·”这三句是说,站在台城之上,我为谁而向西眺望?只听到哀婉的琴弦弹奏的乐曲像自己平生的遭际一样凄凉。
“台城”一词的叠出,既加强了了表述语气,又使词意腾挪跌宕,由推想中的主观意象,自然地过渡到眼下的耳目所及“为谁西望”的问句再次蓄势,如大坝截江,激流回旋。词人对这一问句不做正面回答,以“哀弦凄断”委婉地透露出个中消息。追念古昔,恰恰是为了寄慨当前。魏武帝曹操酷爱音乐,《三国志》注称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好音乐,倡优在侧,常日以达夕”。当年,这里必定是管弦齐鸣,不绝于耳。而今,尽管弦音犹在,但它分明弹奏的是哀怨凄婉的亡国之音。蓄势于前,力见于后。因为有前面的铺垫渲染,故而逼出上片的末尾二问句。
“只道江山如画,争教天地无情。”这二句是说,原来只晓得江山如画,没想到自然规律是如此的无情啊。
“只道”一词使词意再次转折,进而否定了壮丽景象的客观存在,也为下片荡开笔势、抒发吊古的幽思又设伏笔。“争教天地无情”,则吐露出词人的一腔心事,他既为随着岁月的迁移江山易色而叹惋,又为金王朝的一朝覆亡而怅恨。
“风云奔走十年兵,惨淡入经营。”换头二句是说,曹操风云际会,在战争中奔波了十年,真是惨淡经营啊。
魏武帝曹操曾被誉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为统一大业戎马倥惚,历尽艰辛。他自建安九年击败袁尚等军阀,夺得邺城,至建安十八年受封魏公,建魏社稷宗庙,整整经历了十年。词人将曹操一生业绩,浓缩在“风云奔走”寥寥数字中,极具概括力。暗示出经营如画江山并不容易。
“问对酒当歌,曹侯墓上,何用虚名。”这三句是说,我试问当酒对歌的曹操墓上,要虚名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里很自然地过渡到对曹操墓地的正面描写。
“青青,故都乔木,怅西陵遗恨几时平?”这三句是说,邺城故都的乔木依然青翠,我惆怅地望着杂草丛生的曹操的陵墓,这历史的遗恨什么时候才能平息?
这里以西陵杂草丛生的荒冷场面,与开首所描写的邺城的繁盛气象进行强烈对比,以抒发难平的“遗恨”,下语深沉凝重,力透纸背。吊古往往意在伤今,与其说是曹操“遗恨几时平”,倒不如说词人自身。随着笔势的转折腾挪,词意渐趋显豁。
“安得参军健笔,为君重赋芜城。”末二句是说,怎么才能像鲍照那样拥有雄健的文笔,为你再写一篇类似于《芜城赋》那样的作品呢?
鲍照写《芜城赋》,以名城广陵的古今盛衰对比而借古讽今,词人何尝不是如此?本词即是又一《芜城赋》。这时候,虽然金已亡五年,但他的爱国之心并未泯灭。他要将对故国的追念和痛悼的深情,融注入笔端,“泪水和墨写离骚”。这正是词作中时隐时现的作者秉笔的初衷。
这首词以健笔壮语写悲怀,在雄阔高朗的意境中,寄托无限的神州陆沉之痛,铜驼荆棘之伤,使忧患、反思并存。
附录《木兰花慢》
游三台
拥岧岧双阙,龙虎气,郁峥嵘。想暮雨珠帘,秋香桂树,指顾台城。台城,为谁西望,但哀弦凄断似平生。只道江山如画,争教天地无情。
风云奔走十年兵,惨淡入经营。问对酒当歌,曹侯墓上,何用虚名。青青,古都乔木,怅西陵遗恨几时平?安得参军健笔,为君重赋芜城。
注释
1、三台:即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旧址在临漳县西南,为三国魏邺都胜迹。《地理通释》:"邺城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其中曰铜雀台、南则金虎台、北日冰井台。"
2、岧岧:高峻的样子。
3、双阙:立于宫庙门前的双柱。
4、龙虎气:天子之气。
5、台城:宋·洪迈《容斋随笔》载晋宋年间谓朝廷禁省为台,称禁城为台城。这里指邺城故都。
6、曹侯:曹操。
7、西陵:曹操的陵墓,在古邺城西北。
8、参军:指鲍照,南朝宋人,字明远,因曾做过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故世人称他为鲍参军。曾作《芜城赋》,凭吊广陵,赋里借用西汉时吴王刘濞叛乱失败之事,讽刺了竟陵王叛乱所带来的灾祸。
前一篇:《玉楼春·惊沙猎猎风成阵》赏析
后一篇:《满江红·金陵怀古》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