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摸鱼儿·问莲根》赏析

(2020-07-06 08:36:32)
标签:

金朝

元好问

殉情

并蒂莲

《摸鱼儿》元好问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为踪迹之,无见也。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验,其事乃白。是岁此陂荷花开,无不并蒂者。沁水梁国用,时为录事判官,为李用章内翰言如此。此曲以乐府《双蕖怨》命篇。“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春动七情”,韩偓《香奁集》中自序语。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这首《双蕖词》是《雁丘词》的姊妹篇,都是驰名千古的佳作。《雁丘词》是写雁的殉情,悲雁即是悲人;而这首《双蕖词》却是直笔写人,写民间青年男女殉情的悲剧。作者在词序中以同情的笔调详细交代了这个悲剧产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故事的始末,哀艳动人。这首词,则是就这个悲剧故事抒发作者自己的感受,向为争取爱情自由而牺牲的青年男女表示同情,从而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思想观点。
词的上片,写并蒂莲的形象,并揭示这形象的底蕴,表达作者同情与痛惜的心情。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敢问莲根,有多少藕丝?莲心知道它为什么味道清苦?
词以“问”字起句,一个“问”字,领起“莲根”、“莲心”两句。“丝”谐“思”,男女双双殉情,沉于荷花塘,化身为并蒂莲,莲根(藕)之“丝”,自然就是他们的爱情之思;而莲心,亦即人心,他们生不得结为伉俪,被迫而死,其冤其苦,可想而知。以“丝”一“苦”是两句的核心,而且贯串全词。
“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三、四句是说,两朵荷花含情妖娆相亲相爱,那是旧时的年轻男女。
作者以拟人的笔法写花,更是以拟物的笔法写人,仅此一笔,就写出了“双花”即这对“痴儿女”相互依恋的形象与情态。然后用“只是”一句,明确点出了这“双花”原来就是那“大名(今属河北)民家小儿女”。以上这几句,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对这民家儿女的同情。
“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这三句是说,苍天已允许了他们的感情,为什么还不能让他们白头偕老共赴鸳鸯栖息处?夕阳对此也无言。
这两句,作者的感情进一步激烈,指出这对痴情儿女,在人间不能结合,而死后却能化作并蒂莲,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已得到“天”的同情与首肯。那么,这样的一对青年,为什么不让他们白头偕老?!这一问,笔锋梦转,作者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闪出了向整个封建礼教抗争的火花。从而表现了他的进步的妇女观、婚姻观。“鸳鸯浦”非实指,而是虚构的一个充满爱情和欢乐的场所,词人是希望这对青年能“白头生死”在这样的环境里。作者写的是爱情,用“鸳鸯”字眼,自然也有一种映衬的作用。作者的质问,未能得到什么回答,唯见“夕阳无语”而已。看来,夕阳也在沉思,也在悲痛。而作者的感情也随之转入深沉,以至于断肠了。
“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这三句是说,就算是谢灵运的伤感词句,或者是娥皇、女英的投江自殉,都赶不上这对青年男女殉情给人们带来的哀伤。
这三句,就是表达这种断肠的感情。“谢客”即南朝宋谢灵运。灵运小字“客儿”,时称“谢客”。他曾作过《伤己赋》,所写的都是伤感之境。“湘妃”,指传说中的娥皇、女英,舜的二妃,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二妃寻而不得,遂死于湘水。番茨,本来都是至伤至悲之境,但词人却说,这些都“未是断肠处”,显然断肠处就是这民家儿女殉情的荷花塘了。这三句引古喻今,而又抑古扬今,意在着力表现作者痛心疾首的悲伤情绪。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过片三句是说,深闺中的好梦中有青年男女二人死后魂魄化为有灵气的荷花。叹息这样的爱情却在俯仰之间,成为陈迹。
下片过片引用唐朝韩偓《香奁集》自序语,用神话般的灵芝、瑞露映衬这对青年男女爱情的圣洁。这样的爱情,却似梦伴很快消失了,这是大可叹息的。
“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这二句是说,但他们爱情的坚贞,海枯石烂金不损,他们对世道的怨恨,就连黄土掩身也不灭奇迹。
这两句盛赞其爱情的坚贞永固。元好问是金元间的赫赫大儒,能对这民家儿女的“私情”,唱这样的赞歌,作出这样的评价,是很难能可贵的!这里再次表现了他进步的爱情观、婚姻观。
“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这三句是说,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经历时间的蹉跎,无缘无故被顽固西风(指顽固守旧的封建势力)所误。
这三句仍属借古喻今,以古代韩凭夫妇比拟眼前的民家儿女,把韩萍夫妇的冤魂化成相思树,比拟眼前的并蒂莲。“相思树”是古代爱情悲剧的象征,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到现在“又被西风误”,则是指这对青年,他们被“误”,以至于死,罪在那充满杀气的“西风”。西风显然是当时封建势力、封建礼教的代名词。“无端”二字用得好,它确切地表明了作者的正义立场。
“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末四句是说,抓紧时间停舟凭吊,担心带着酒水再次回来凭吊时,荷花花瓣已经大半飘落,残花狼藉地飘零在风雨之中。
末四句抒写作者对并蒂莲凭吊与珍惜的感情。要“兰舟少住”,意在凭吊。“红衣”指荷花。一个“怕”字,极见词人感情,他对这青年男女用生命结成的并蒂莲十分珍惜,因而深怕其凋零。同情之心,珍爱之意,情意真切,掬之可出。一对青年男女,死而化莲,已属不幸,若再被风雨欺凌,狼藉池塘,岂非更悲。这一预料给全词更增添了悲剧气氛。作者写爱情悲剧的使命,就此完成。

附录《摸鱼儿》元好问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为踪迹之,无见也。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验,其事乃白。是岁此陂荷花开,无不并蒂者。沁水梁国用,时为录事判官,为李用章内翰言如此。此曲以乐府《双蕖怨》命篇。“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春动七情”,韩偓《香奁集》中自序语。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注释

(1)蕖:拼音:[qú]。荷花的别名。

(2)偓:拼音:[wò]。人名。

(3)"问莲根"三句:以莲(恰)起兴,用藉丝相连象征他们缠绵的爱情,莲心苦涩代表他们爱情的不幸。

(4)脉脉(拼音:[mò mò]):含俏的样子,古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句以并蒂花的相向来比喻他们二人的相亲相爱。

(5)鸳鸯浦:据《一统志》载:湖南慈利县北有鸳鸯浦,这里是俗指驾鸯栖息处。

(6)谢客烟中:谢客,谢灵运小字客儿,时称谢客,其《伤已赋》有"播芬烟而不薰,烛明镜而不明"之句,表现一种感伤的情绪。

(7)湘妃江:即湘江。据《述异记》载:湘水去岸三十里许,有相思宫,望帝台,昔舜南巡而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舜之二纪娥皇女英,迫之不及,相与场哭。后沉湘水而死。由此后人称湘水为湖妃江。以上两句通过谢灵运诗之哀愁和湘妃之怨。表现了作者对他们不幸爱情的深切哀悼。

(8)香奁(拼音:[lián])梦:借用韩惶诗意,谓深闺中的好梦。 灵芝,植物名,《尔雅》:芝,瑞草,一岁三华.气味芬芳。这里用灵芝瑞露借指青年男女二人死后魂魄化为有灵气的荷花。

(9)相思树:《搜神记》载: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自杀,宴投台而死,里人埋之,家相望也。宿昔,有大梓木生于二家之端,有鸳鸯各一.恒栖树上.交头悲呜.音声感人。宋人衷之,遂号其木为。相思树"。

(10)红衣:这里借指荷花。赵嘏(拼音:[gǔ],长安秋夕),"红衣范尽渚莲(拼音:[zhǔ lián])愁。"狼藉,散乱不整貌。物之纵横散乱谓之狼藉,这里指莲花散落满地。

名家点评

姚奠中评价这首词,这是作者青年时代歌咏爱情的名作,词人在这里抒发了他对青年男女自由爱情不幸结局的深深同情和哀悼。状物写情,委曲尽意。

黄拔荆比较这篇《问莲根》与其姊妹篇《雁丘辞》:两首词都是胜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从词的序文可知,这是作者有感于一个哀艳动人的民间传闻雨作。殉情的痴儿女化作了满胶的并蒂莲花。藕丝不断,象征着他们缠绵的爱情;莲心苦涩,暗尔着他们遭遇的不幸。词的上片咏莲,以家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两位殉情者的深切同情。下片抒发了作者对千古不灭的真挚爱倩的赞美与珍惜。全词状物写情,可谓曲折尽意,尤其结语,言尽而意无穷,令人哀感万端,满腔同情之心、珍爱之意,呼之欲出。与前词相比,似觉更加哀感顽艳,韵味也更为浓郁。

许昂霄在《词综偶评》中所说:"绵至之思,一往情深,读之令人低徊欲绝。"

赵山岭评价《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缠绵衷婉,创作内容允实.语言平易畅达,继承了北宋欧阳修、苏轼的优良传统。

张炎评之:"元遗山极称稼轩词.及观遗山词,深于用事,精于炼句.有风流蕴藉处,不减周、秦。如'双莲'、 '雁丘'等作,妙在模写情态,立意高远……"此二闺正是具有"模写情态.立意高远"之特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