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泠桥畔的武松墓和苏小小墓

(2020-05-14 18:27:18)
标签:

游记

西湖

武松

苏小小

从岳庙出来,一径走往西泠桥畔,首先惊讶地发现了武松墓,武松墓面对风景优美的西湖西湖。武松墓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墓圈、墓碑、石牌坊和墓道。两边的石柱子上刻着一副楹联:“失意且伍豪客;得时亦一英公。”这是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撰写的。现在看到的武松墓修于1924年,1964年平毁。重新修复的墓是根据老照片依样画葫芦,称得上原汁原味。杭州地方志记录的武松事迹和水浒传里的武松并不相同,《水浒传》是艺术加工的小说。
《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都记载了北宋杭州知府中提辖武松勇于为民除害的侠义壮举。上述史籍中,武松原系浪迹江湖的卖艺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非盗也。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人才出众,遂邀请入府,让他充当都头,不久因功被提为提辖。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被奸人陷害而罢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继承的新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是个大奸臣,他倚仗其父的权势,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声载道,人称蔡鋆为“蔡虎”。武松对这个奸臣恨之入骨,决心拼上性命也要为民除害。一日,他身藏利刃,隐匿在蔡府之前,候蔡鋆前呼后拥而来之际,箭一般冲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数刀,当即结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拥而至来围攻武松,武松终因寡不敌众被官兵捕获,后惨遭重刑死于狱中。当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1894年,杭州涌金门,一具棺材被被修城墙工人起了出来,和头(尸体头部靠着的棺材正面板)上题曰“武松之柩”,宋体字,每字大约六寸见方,题刻、贴金。金色未变,全棺完好,后来武松墓迁到西泠桥,由上海滩流亡大亨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三人出资,在原址上建造了墓碑。此事也在《上海老中医眼里的杜月笙》一书中得到印证,该书称,西泠桥畔武松墓当年落款具名的正是黄、张、杜三人,看起来,武松墓也是有的。
走没几步,就是通向白堤的西泠桥,一代名妓苏小小墓就在西泠桥下的慕才亭內。墓小而精致,上覆六角攒尖顶亭,称“慕才亭”,墓塚用泰顺青石雕琢而成,半球形墓顶呈米黄色,深圆如馒头,青石墓碑刻有一行隶书:“钱塘苏小小之墓。”2004年该墓根据老照片重建,墓径2·6米,圈高0·9米.周围还有苏小小的介绍和历代诗词碑刻。南朝无名氏民歌《苏小小歌》:“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苏小小是南朝齐(479-502)时的钱塘著名歌妓,容貌出众,聪慧过人,知书达礼,诗才横溢,其先祖东晋时为官,父辈为钱塘商人,正当花季年华,父母不幸双亡,苏小小沦为钱塘歌妓,她乘坐的油壁车经常出没在西湖山水之间。一日,她在白堤游玩,偶然结识了风度潇洒的阮郁,时过半年,阮郁一点音信没有,苏小小心中烦闷,便去南山赏桂花。车到烟霞岭,苏小小看见一个叫鲍仁的穷书生正在破庙里攻读,十分同情,便赠银百两,资助他进京赶考。后来上京观察使孟浪途经杭州,点名要苏小小陪饮助兴,苏小小迫于压力,勉强应付。自从受了这番侮辱,苏小小一病不起,临死前留下遗言:“只愿埋骨于西泠。”这是金榜题名被任命于滑州刺史的鲍仁衣锦还乡,听到苏小小死讯,抚棺痛哭。他按照苏小小的遗愿将其葬于西泠桥边,围坟立碑,后人在墓上覆建慕才亭遮蔽风雨。南宋时仍有墓在。
历代吟咏和凭吊苏小小的诗文甚多,一个青楼女子,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居然在西湖边长眠一千五百多年,如此尊贵而长久地安享景仰,究竟是什么地方感动了后人?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我认为,苏小小是一个具有很强自我意识的女性,她敢爱敢恨,它构成了与正统人格结构奇特的对峙。她不守贞节只守美,直让一个男性的世界,围绕着她无常的喜怒而旋转,最后重病即将夺走她的生命,她却恬然适然,觉得死于青春年华倒可给世界留下一个最美的形象。
慕才亭六根亭柱上刻有12副楹联,可以说是对苏小小的历史评价:
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著西泠。
花须柳眼浑无赖;落絮游丝亦有情。
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
桃花流水杳然去;油壁香车不相逢。
金粉六朝香车何处;才华一代青冢犹存。
灯火珠帘尽有佳人居北里;笙歌画舫独教芳塚占西泠。
几辈英雄拜倒石榴裙下;六朝金粉尚留抔土垅中。
花光月影宜相照;玉骨冰肌未始寒。
十载青衫频吊古;一抔黄土永埋香。
且看青冢留千古;漫道红颜本暂时。
亭前瞻柳色风情已矣;湖上寄萍踪雪影依然。
烟雨锁西泠剩孤家残碑浙水呜咽千古憾;琴樽依白社看明湖翠屿樱花犹似六朝春。
亭上的十二副柱联由十二位著名的书法家书写,这可是西湖风景区中柱联最多的一座亭子。
2004年6月,杭州北山街滨湖景观改造时拟恢复苏小小墓、武松墓和张宪墓。方案公布时得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参观者的认同,但也招来个别人的激烈反对。事实证明那些批评发难者过于偏激,流露出极左时代的习惯思维特色。事实上历史不仅仅是正史,不仅仅是一部帝王将相史,下层的普通民众也参与其中,他们也在影响着历史的走向。这就是重修武松墓、苏小小墓的意义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