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吴文英
与冯深居登禹陵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翦灯语。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
这首词是南宋词人吴文英所作的一首怀古词。先对题目中的冯深居及禹陵略加说明。冯深居名去非,在南宋理宗宝祐年间曾为宗学谕,因为反对当时的权臣丁大全而被罢官。与吴文英相交甚久。所以这首词中颇有言外之深慨,这是从冯氏的为人及其与吴文英的交谊而可以推知的。至于禹陵则为夏禹之陵,在浙江绍兴东南的会稽山。吴文英为四明人,禹陵正在其故乡附近。所以吴氏对禹陵所流传的古迹名胜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这也是可以想见的。何况夏禹王的忧民治水的精神,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又是功绩最为卓伟,用力最为勤劳的一位先王。而南宋的理宗之世则任用权臣,国事日非,感今怀古,吴文英在与冯深居同登禹陵之际,自当有无限沧桑的深慨。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夏禹的光辉业绩已翻过三千余年,眼前只剩下寒鸦数点。依着秋树缄默无言。
所谓“三千年”,一则为历史年代的实据,自夏禹之世至南宋理宗之世,以实有三千数百年之久。而“三千年”之下又加一个“事”字,则千古兴亡的史迹,大有触绪纷来之势。而又继之“残鸦外”三个字,就“残鸦”而言,固当是登临时所见。作者望残鸦而追怀三千年往事,然而禹王不复作,前功不可寻,所见者为残鸦影没,天地苍茫,哪里才是托身之所?追怀感慨之余,其所能为者,唯有“倦凭秋树”而已。
“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这三句是说,江河改道,高山变成深谷,哪里知道当时神一般的大禹是什么样子的?
三千年事,无限沧桑,而河清难俟,世变如斯,作者所慨叹的,又何止逝水、高陵而已。
“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这三句是说,幽云出谷,怪雨挥鞭。湿漉漉的萍藻,还悬垂在那根梅梁之间,趁夜深人静,它曾飞入湖底,更凶龙进行一场鏖战。
据《大明一统志·绍兴府志》载云:“禹庙在会稽山禹陵侧。”又云:“梅梁,在禹庙。梁时修庙,忽风雨飘一梁至,乃梅梁也。”又引《四明图经》:“鄞县大梅山顶有梅木。伐为会稽禹庙之梁。张僧繇画龙于其上,夜或风雨,飞入镜湖与龙斗。后人见梁上水淋漓,始骇异之,以铁索锁于柱。然今所存乃他木,犹伴以铁索,存故事耳。”而作为生为四明人的吴文英,必当极其熟悉种种有关四明的神话及传说。这三句记载的是一则神话传说,给予人一片恍惚幽怪之感及渺茫怀古之思,读者可以从这里对此充满神话色彩的古庙产生无穷的想象。
“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上片后二句是说,雁群飞起,把一行大字写上蓝天。那一行行的文字,莫非就是当年夏禹藏在山中的宝贵书籍。
后二句,则又就眼前景物寄慨。“雁起青天”,形象色彩均极鲜明,知此景必为白昼而非黑夜所见,然后知前三句“夜深”云云,全为作者悬空想象凭吊之言,并非实有。而此句“雁起青天”四字,又就眼前景物以兴发无限今古苍茫之慨。据《大明一统志·绍兴府志》载:“石匮山,在府城东南一十五里,山形如匮。相传禹治水毕,藏书于此。”三千年前当日所传之藏书固已渺不可寻;今日所见,惟青天外的斜飞雁阵仿佛犹作当年书中文字而已。时移世往,辽阔苍茫,无限沧桑之感,正与开端,正与开端“三千年事残鸦外”及“那识当时神禹”诸句遥相呼应,而予读者以无穷的怅惘追寻之深痛。以上前半阕全以“登禹陵”的所慨为主。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翦灯语。”换头三句是说,映着西窗,我们相向而坐,故人难得有这次意外的会面。剪去灯花,与友人深居夜语。
始写入冯深居,呼应题面“与冯深居”四字。这三句词,乃用李义山《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之诗句,自无可疑。这三句,
一气贯下,全写寂寥人世今昔离别之悲。
“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这三句是说,长满苔藓的断残古碑,禹庙发现的古文物,重现人间。
“拂”字上更著一“重”字,有无限低回往复多情凭吊之意,其满腹怀思,一腔深慨,尽在言外。这三句,虽为日间登临所见,但也正是夜语时心中之所感。这也是作者以此三句陡接上三句,而全不作划分说明的原因,这种时空交揉的写法,正是作者的特长,不能以晦涩来看待它。
“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这三句是说,霜叶已经飘零,唯有青山人随晨雾夕烟的变化而不改其色。
这三句,又以飞扬之笔,另开出一新境界,自情事之中跳出,别从景物着笔,而以“霜红”句,隐隐与开端次句的“秋树”相呼应。霜红有一朝罢舞之时,山色无改其青青之日,其情意的深广,乃有包容千古兴亡之悲。作者运笔之妙、托意之远,从中可见。
“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末二句是说,漫想春日祭祀夏禹时的热闹场景:岸边停着画舫,彩绘的旗帜招展于喧哗的赛鼓声中。
结两句,初看不免有突兀之感。前面所写都是秋日的景色,而此处承接突然著一“春”字。细思,唯大作者才能不拘守小家态,而后能有此腾跃笼罩之笔。根据嘉泰《会稽志》卷十三《节序》条记载云:“三月五日,俗传禹生之日,禹庙游人最盛,无贫富贵贱倾城俱出,士民皆乘画舫,丹垩鲜明,酒樽食具甚盛,宾主列坐,前设歌舞。小民犹相矜尙,虽非富饶,亦终岁储蓄以为下湖之行。”是则年年春日禹庙前歌舞赛会之盛,犹可想见。在此处著一“春”字,作者在其中隐有无限盛衰更迭之感。
这首词结合历史传说故事抒写登禹陵,谒禹庙的所见所感,通过旁征博引,表达了词人对先贤的无限仰慕之情。
附录《齐天乐》吴文英
与冯深居登禹陵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翦灯语。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
注释
⑴齐天乐:词牌名。又名“台城路”、“五福降中天”、“如此江山”。《清真集》、《白石道人歌曲》、《梦窗词集》并入“正宫”(即“黄钟宫”)。兹以姜词为准,一百二字,前后片各六仄韵。前片第七句、后片第八句第一字是领格,例用去声。亦有前后片首句有不用韵者。
⑵冯深居:字可迁,号深居,江西都昌人。淳桔元年(1241)进士,与词人有交往。
⑶禹陵(líng):传为夏禹的陵墓。在浙江绍兴市东南,背负会稽山。
⑷三千年事:夏禹在位是公元前2140年,至吴文英在世之年1250年,约为3390年,故曰三千年事。
⑸高陵变谷:高山变为低谷。比喻世事沧桑,变化无常。
⑹幽云怪雨:谓风雨之不同寻常。
⑺梁:当为禹庙之梅粱。据嘉泰《会稽志》卷六:梁时修禹庙,“唯欠一梁,俄风雨大至.湖中得一木.取以来梁,即‘梅梁’也。夜或大雷雨。梁辄失去,比复归,水草被其上.人以为神.縻以大铁绳.然犹时一失之”。
⑻旧藏(cáng)处:指大禹治水后藏书之处。《大明一统志·绍兴府志》:“石匮山,在府城东南一十五里,山形如匮。相传禹治水毕,藏书于此”。
⑼寂寥(jì liáo):寂寞寥落.指人生亦指心境。
⑽悭(qiān):稀少。
⑾翦灯:剪去油灯烧残的灯芯,使灯焰明亮。
⑿积藓(xiǎn)残碑:长满苔藓的断残古碑。
⒀零圭(guī)断璧:指禹庙发现的古文物。《大明一统志·绍兴府志》:
“宋绍兴间,庙前一夕忽光焰闪烁,即其处剧之,得古硅璧佩环,藏于庙”。
⒁赛鼓:祭神赛会的鼓乐声。此指祭祀夏禹的盛会。
名家点评
晚清词人陈廷焯《云韶集》:凭吊中纯是一片感叹,我知先生胸中应有多少忧时眼泪!
结足禹陵。
晚清词人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凭吊苍茫,感慨无限。
清代词人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君特意思甚感慨,而寄情闲散,使人不易测其中之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