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赏析
(2020-03-07 12:46:19)
标签:
宋词刘克庄激情抱负 |
《贺新郎》刘克庄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这首词作于淳祐四年(1244),是作者与朋友王实之六首唱和词中的第四首。字里行间,洋溢着刘克庄匡国救时的激情和远大抱负。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国家的命脉,已微细得像一根丝缕。不知何时才能请得长缨,把敌人的首领捆起来?
词的一开头就尖锐地指出国家的安危存亡已经到了紧要关头。一个“缕”字,能让人想起飘忽不定、一触即断的游丝,想起“千钧一发”的危急。当时蒙古贵族屡屡攻宋,南宋王朝危在旦夕,但统治者却不思自振,摒弃贤能。这头三句劈空而下,将形势的紧迫,统治者的麻木不仁,请缨报国志士的热忱,尽情喧唱出来,纸上铮铮有声。
“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这二句是说,人间并不是没有英雄好汉,只是朝廷上没有放宽用人的标准。
这两句作者抒发出不拘一格,任人唯贤的议论,识见卓越。只要破除条条款框的限制,人间尽是英雄好汉。
“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这五句是说,你看当年的韩世忠吧,他并没有经过谷城公那样的名师传授指点,也不曾遇到过像骊山圣母那样的神仙传授法术,可他一样能在谈笑间指挥大军,在河北东西两路大败金兵。
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吧。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年轻时有“泼韩五”的浑号,出身行伍,既没有名师传授,也未遇神仙指点,但是却能在谈笑之间大战两河,成为抗金名将。这里连用西汉张良遇谷城公(即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和唐将李筌得骊山老母讲解《阴符经》而俱立大功的两个典故,来说明即使没有承受与凭借,照样也可以保家卫国建立功勋。“谈笑”二字,栩栩如生地写出了他从容镇定,运筹帷幄的大将风范,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剑拔弩张的战阵中的别一番景象。
下片,作者进而联系到自己的遭遇。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下片前三句是说,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在军营中一边下棋一边联句。可现在人老了,登楼眺望中原,揽镜自照,已力不从心,多次误了从军机会。
“棋柝联句”,语出李正封、韩愈《晚秋郾城夜会联句》李正封句:“从军古云乐,谈笑青油幕,灯明夜观棋,月暗秋城柝。”这几句诗,极能表达作者报国从军的夙愿。词人“拳拳君国”,“志在有为”,但这都成了过去的梦了。
“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这二句是说,听说蒙古军不断入侵,形势危急,边境上敌军围攻城池的冲车云梯,在不断地飞舞。
这两句把当时边境上疾风扑面、黑云压城的情景生动地描绘出来。北风,寓指北来的蒙古兵,它既点出入犯的方向,也渲染入犯者带来的杀伐之气。蒙古军队攻势的凶猛和情势的危机,于此可见。
“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这三句是说,你不要认为,蒙古军说投鞭能过长江是吹牛。自古以来只要有一个贤能的人,就能解除国家的患难。即使有坚固险要如铁铸成的城,四周围着灌满沸水的护城河,要是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忠心耿耿的英勇将领固守,那也没有用处。
金汤,指坚固的防御工事。张许指张巡、许远,安史之乱时,他们坚守雎阳,坚贞不屈。这里再次提到了任人唯贤的重要性,作者以反问格写出上面两句,有理有据,足以服人。
“快投笔,莫题柱。”末二句是说,赶快像汉代的班超那样,投笔从戎吧!在现在这个时代,不要再想用文辞来博得高官厚禄了。
这两句,句短气促,极富鼓舞力量。班超曾经投笔长叹:“大丈夫当立功异域,怎能久事笔砚间?”作者借用这个典故,一抒自己的抱负,含蓄深沉。司马相如初入长安时,曾在成都升仙桥送客观门题词:“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这种只考虑个人富贵地位的“题柱”,显然为作者所不取。这更显出他志向的远大和情操的高尚。
这首词感情丰沛流畅,词句凝练有力,用典精妙自然,意气奋发,朗朗上口。是宋末词坛上议论化、散文化与形象性、情韵美相结合的代表作品。
附录《贺新郎》刘克庄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注释
1.贺新郎:词牌名。 又名《金缕歌》《金缕曲》《金缕词》《乳燕飞》《贺新凉)等。双调一百十六字,上下阕各十句,六仄韵。余为变格。
2.三和:用原韵第三次作词唱和。忧边之语:忧虑边境被敌人(指蒙古军)侵犯的话。
3.国脉:国家的命脉。
4.长缨:长带子。
5.戎主:敌人的首领。
6.尺度:标准。
7.韩五: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排行第五,人称韩五。
8.谷城公:亦称黄石公。传说汉代张良曾于谷城山下遇仙人传授兵书。
9.骊山母:一作黎山老母,道教传说中的女仙。传说唐朝李筌曾在骊山下遇一老母为他讲解《阴符》秘文。
10.两河路:指宋代行政区划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即今河北山西、河南部分地区。
11.联句:两人或多人各作一句或两句,组合成一首诗,谓联句。
12.登楼揽镜:上楼照镜,慨叹功业未建,人已衰老。
13.冲梯:冲车和云梯,古代攻城的工具。
14.制难:挽回危难的局势。
15.金汤:"金城汤池"的省语,比喻坚固的防御工事。张许:张巡和许远,唐代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的名将。
16.投笔:投笔从戎,用汉代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边疆的典故。
17.题柱:汉代司马相如过成都升仙桥,曾在桥柱上题字说: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
名家点评
原复旦大学教授顾易生:本词慷慨陈词,是时事策,是人才论,是志愿书,议论风发,线索连贯,笔力雄壮,又极抑扬顿挫之致;用了大量典故,而又自然贴切,蕴义丰富。词中多设问,反问之句,既发人警省,作者忧时丧乱、请缨报国的心志也跃然纸上。(《生当作人杰
(古诗分类鉴赏系列·壮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