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程珌《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赏析

(2020-02-12 15:23:17)
标签:

宋词

程珌

抒情

言志

《水调歌头》程珌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
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三拊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多景楼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这里面临长江,地势突兀,登临纵目,万里山川可收眼底。因此,身处半壁的南宋文人遂多登楼感怀之作。另外这首词抒发兴废之感,也还同“望淮”有关。淮河,本来是中国南方的一条内河,但在南宋,却成了宋金以和约方式议定的疆界。现在,程珌登多景楼而望淮河,当然感触就多了。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这首词开头四句是说,天地本来没有界限,是谁把他们分成了南北两个部分呢?我登上多景楼,向北眺望,望着沦丧敌手的大好中原,心头充满了难以言说的怅恨。
开头二句用淮河起兴,三、四句以多景楼承接,一上来就自然点破了题目。不过,即使是这四句,作者的感慨也是随处可见的:“天地本无际”,再现了望中所见的广袤山河,但一个“本”字,则显示着作者对人为边际的不满。至于“南北竟谁分”,就完全是作者的议论,其中“谁分”二字,问得尖锐、强烈,是全篇的关键所在。“楼前多景”由多景楼楼名演化而成,是全篇唯一写到美好风光的地方,只是作者并没有把目光停留在这里,而是由眼前的多景引出了疮痍的中原,以及内心的家国之恨。
“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这五句是说,中华大地就犹如水晶盆般的万里长江,忽然出现了两点孤山,点破了这如画的美景。我想借助鞭挞雷霆的神力,将两座孤山驱赶到昆仑山老家去。
这五句写楼前孤山,愈加显示了以情驭景的力量。京口附近有金、焦二山,南宋时还屹立在长江之中。词人把长江(水晶盆)同“本无际”的祖国大地联系在一起,并由“点破水晶盆”的孤山想到分开南北的淮河,于是本为水中奇景的金山、焦山自然成了作者咀咒的对象。
“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换头三个短句是说,望见了淮阴,那制铸兵器的地方,这一历史趁机依然存在。
下半阕仍以望淮开始,但淮河数千里,独独“望见了”淮阴的兵冶处,这无疑是抒情的需要。兵冶处,指铸造兵器的地方。《晋书·祖逖传》说,祖逖北伐,渡江,“屯于淮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人而后进。”正因为这一历史遗迹的存在,使作者想起了山河未改,天意向宋,恢复大业。
“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这二句是说,看来出兵北伐,收复中原已是天意所归,所缺少的只是像士雅和刘锟那样杰出的将领了。
士雅是祖逖的字。史载,祖逖与刘琨友善,素以恢复之事互相鼓励,为练好杀敌本领,他们常常中夜闻荒鸡而起舞。
“三拊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这三句是说,我多次抚摸着当年诸葛亮与孙仲谋共商破曹大计时所坐的狠石,想从冥冥之中把诸葛亮唤醒,和他共坐对酒,再商如今的北伐大计。
同样出以凭吊古迹的目的,作者在偌大的一座甘露寺内偏偏发现了“顽石”,想起了誓师北伐的诸葛亮。甘露寺内有一被称作为“狠石”的石头,形状如羊,据传,诸葛亮曾坐其上,与孙权商议破曹大计。词中,作者说他“三拊”(拊是拍的意思)顽石,可见他对顽石而感慨再四;说必须唤醒隆中一老,是由于当时无人可与共商大事。说要同诸葛亮细酌“芳尊”,则表示对统一大计的关切。
“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末二句是说,干旱的孟夏时节,正急需一场大雨,一洗北方漫天的沙尘昏翳。
末两句既点时令,又以景结全篇。“洗北尘”所指,不说自明。
这是一首登临抒怀之作,词气纵横,锋芒犀利,感慨遥深。主要部分是内心情绪的直接抒发,但另外一些地方,却同时借用了比兴寄托。两种方法交替使用,形成别具一格的词风。

附录《水调歌头》程珌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
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昆仑。三拊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注释

①水调歌头:词牌名,双调,上片九句,押四平韵,48字,下片十句,押四平韵,47字,共95字。上下片中的两个六言句,宋人常兼押仄声韵,也可平仄互韵或句句押韵。 甘露寺: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唐李德裕建。相传其时甘露降此山,故名。淮:淮河。

②杳:深远。

③鞭霆力:鞭挞雷霆的力量。

④兵冶处:冶炼兵器之处。这里指冶城(今江苏六合县东),汉代吴王濞在此冶铸钱币兵器;淮阴在此北面。

⑤拊(fǔ):击、拍。顽石:指诸葛亮曾垒石列战阵于江边,即所谓"八阵图"。杜甫有《八阵图》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⑥隆中一老:指诸葛亮,他早年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

⑦孟夏:夏季第一个月。雨:南宋军队。北尘:指金国。

名家点评

东南大学教授王步高《唐宋词鉴赏》:此词对宋金相持的局面表示不满,悲愦激烈,而又不过于直露,应是爱国词之佳篇。

吉林大学教授夏于全《宋词鉴赏大典 第三卷》:全词气势豪迈,境界壮阔,对北伐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体现了词人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不啻为一首激动人心的战歌,与辛弃疾的词风颇为相似。

作者简介

程珌(1164-1242),字怀古,休宁(今属安徽)人。以先世居河北洛水,因自号洛水遗民。绍熙四年(1193)进士,历官至翰林学士,封新安郡侯。与词人辛弃疾有交往。十岁咏诗,便有"莫言此物浑无用,曾向滹沱渡汉兵"的惊人句。有《洛水集》三十卷,其中存词四十三首,别出单行日《铭水词》。其文宗欧、苏,词作亦出入于苏、辛之间,然大多为寿词,少佳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