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伎肄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暗香》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疏影》
姜夔爱梅至深,所作咏梅词共有十七首,十七首中,尤以《暗香》、《疏影》最为精绝,历来被视为姜词的代表作品。
《暗香》、《疏影》在体制上也很有特点。作者自述“作此两曲”,从音乐上讲是两支曲子,从词篇上说却是一个题目,两首词,也可以说是一首。这种特殊体制为姜夔所独创,我们不妨称之为连环体,两环相连,似合似分。
根据题序,知道这两首连环体的词作于南宋广宗绍熙二年辛亥(1191)冬季,当时作者应邀在范成大退休隐居的苏州附近的石湖别墅做客。范成大曾官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仕途极为通达,在诗坛上,声名也甚显赫,晚年因病退居石湖,邀姜夔作客时,年已六十五岁,自是前辈人物,而姜夔,当时年纪三十五六岁,不过是后生才俊。范成大也喜爱梅花,买园种梅,并著《梅谱》。姜夔客石湖时,正是以自己的专擅,投主人的雅好,驰骋才华,呕心沥血,创作了这两篇咏梅绝唱的。
姜夔写梅花,首先着笔于烘托环境气氛,创造艺术境界。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昔日皎洁的月色,曾经多少次映照着我,对着梅花吹笛?
开头,已经勾勒出了时空范围,渲染出了感情基调。回忆旧时,拉开了时间距离;月色在天,撑起了空间境地;眼前的景象勾连着过去的经历,令人摇曳生情。接着由月色写到“算几番照我”,画出回忆往事时屈指凝神的状态;在写“梅边吹笛”,在月下笛声中点出“梅”字,咏物而不避题面,直将“藏题”的技法视为细末,不屑遵循,气度已自不凡。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这二句是说,笛声唤起了美丽的佳人,跟我一道攀折梅花,不顾清冷寒瑟。
由笛声唤起美人,以美人映衬梅花,直欲喧宾夺主,但仍不离咏梅的本题。至此,一幅立体的、活动的,有人有物,有情有景,有声音有颜色的生活图景、艺术境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月色下、笛声中,一位玉人在采摘梅花,此等景象,何其动人!开头这几句写的是回忆中的情景。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这二句是说,而今我像何逊已经渐渐衰老,往日春风般绚丽的辞采和文笔,全都已经忘记。
这两句回到现实中来,作者以何逊自比,主要是说自己才力不逮,这当然是自谦之词。何逊写的那首《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诗,“兔园标物序,惊词最是梅”云云,实在算不得什么好诗,跟他喜爱梅花,一直挂念着扬州廨舍那株梅树的心情并不相称,可是后来,他从洛阳特意赶回扬州,再访那一树梅花时,却仿徨终日,不能成章,连原先那平庸的诗也写不出来了。何逊虽有爱美之心,而其才不足以相副,没有做出好诗来(“春风词笔”是指他的《咏春风》诗“可闻不可见,能重复能轻。镜前飘落粉,琴上响余声”,咏物颇称工细。)姜夔以他自比而表示谦逊不是相当贴切的吗?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上片末二句是说,尽管才不副情,见到石湖梅花的清丽幽雅,也不免引动诗兴,发为词章,以答谢主人的盛情美意。
“但怪得”,又把笔锋转回来。“竹外疏花”,用苏东坡《和秦太虚梅花》诗“竹外一枝斜更好”之意,是对石湖梅花的具体描绘。以竹枝映衬疏花,写其形貌姿色;以瑶席映衬冷香,写其高洁的品性,着墨不多而形神俱现。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换头是说,江南水乡,正是一片静寂。想折枝梅花寄托相思情意,可叹路途遥遥,夜晚积雪又遮断了大地。
下片再荡开来,接续上文的回忆,把玉人攀摘梅花的用意加以补足。相思之情,难以为怀,只有耿耿相忆而已。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这二句是说,手捧起翠玉酒杯,禁不住洒下伤心的泪滴,面对着红梅默默无语,昔日折梅的美人浮上我的记忆。
词采甚美。“翠”与“红”是作者特意选用的艳色。把翠尊而对红萼,由杯中之酒想到离人之泪,将眼前的梅花看作远方的所思,悄然相对,虽曰“无言”,而思绪的翻腾、默默的诉说又何止千言万语。抒发追忆思念之情,深婉如此。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这是说,总记得曾经携手游赏之地,千株梅林压满了绽放的红梅,西湖上泛着寒波一片澄碧。
由“相忆”很自然地接续到“长记”,于是又打开了另一扇回忆的窗子,写到当年携手同游梅林的情景。这一片繁梅,在作者笔下显得十分壮观,比起上文的“竹外疏花”来,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梅枝与梅林,繁简疏密之间的变化都被作者生动地勾画出来了。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末二句是说。此刻梅花压满了飘离,被风吹得凋落无余,何时才能重见梅花的幽丽。
最后两句写到梅花的凋落飘零,是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语似平淡而感叹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几时见得”
应是一语双关之词,梅花落了何时再开?相忆之人分别已久何时再重逢?正因为巧妙绾合两重意思,所以韵味深长。
《疏影》一篇,笔法极为奇特,连续铺排五个典故,用五位女性人物来比喻映衬梅花,从而把梅花人格化、性格化,比起一般的“遗貌取神”的笔法来又搞出一层。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疏影》开头三句是说,苔梅的枝梢缀着梅花,如玉晶莹,两只小小的翠鸟儿,栖宿在梅花丛中。
前三句是第一个典故,讲的是赵师雄罗浮山遇仙女的神话故事,见于曾慥《类说》所引《异人录》,略谓:隋开皇年间,赵师雄行经罗浮山,日暮时分,在梅林中遇到一美人,与之对酌,又有一绿衣童子笑歌戏舞,“师雄醉寐,但觉风寒相袭,久之东方已白,起视大梅花树上有翠羽剌嘈相顾,月落参横,惆怅而已。”赵师雄所遇到的美人就是梅花女神,她的侍童,天亮以后就化为梅树枝头的“翠禽”了。作者用这个典故,入笔很俏,只用“翠禽”略略点出。读者知其所用典故,方知“苔枝缀玉”是描摹罗浮女神的风致情态,“枝上同宿”是叙写赵师雄的神仙奇遇。这个典故,使得梅花也如罗浮女神一般,在典雅清秀之外又增添了一层迷离惝恍的神秘色彩。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这三句是说,在客旅他乡时见到她的倩影,像佳人在夕阳斜映篱笆的黄昏中,默默孤独,倚着修长的翠竹。
由“同宿”转向孤独,于是引出第二个典故——诗人杜甫笔下的佳人。杜甫的《佳人》一诗,显然是歌颂高洁人品的,其首尾云:“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摘花不插鬓,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这位佳人,是诗人理想中的艺术形象,姜夔用来比喻梅花,以显示它的孤傲高洁的品行,是再贴切不过了。诗词用典,都要经过作者的重新组合与安排,姜夔在引出佳人这个艺术形象之前,先写了“客里相逢”一句,使作品带上了一种漂泊知遇的风尘情调,又写了“篱角黄昏”一句,虽说这是与梅花相称的环境背景,但也透露了一点冷落与迟暮的感叹,这样,佳人的形象也就更加丰满了。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这四句是说,就像王昭君远嫁匈奴,不习惯北方的荒漠,自是暗暗地怀念着江南江北的故土。我想她带着叮咚佩环,趁着月夜归来,化作了梅花的一缕幽魂,缥缈、孤独。
王昭君的典故用的笔墨最多,作者的构思,主要是参照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杜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一去紫台连朔漠”,被姜夔加以发挥,强调昭君“但暗忆江南江北”,用思国怀乡吧她的怨恨具体化了;“环佩空归月夜魂”一句也得到了延伸,说昭君的月夜归魂“化作此花幽独”,化为了幽独的梅花。为昭君的灵魂找到了归宿,这对同情她的遭遇的人们是一种慰藉;同时把她哀怨的身世赋与梅花,又给梅花的形象增添了血肉。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这二句是说,我还记得寿阳宫中的旧事,寿阳公主正在春梦里,飞下一朵梅花正落在她的眉际。
第四个典故用寿阳公主事。《太平御览》引《杂五行书》云:“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过片“犹记深宫旧事”一句绾合两个典故,王昭君入宫久不见幸,积悲怨,乃请行,远嫁匈奴,也是“深宫旧事”,“犹记”二字一转,就引出“梅花妆”的故事来了。
“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这三句是说,不要像无情的春风,不管梅花如此美丽清香依旧将她风吹雨打去。应该给她早早安排金屋,让她有一个好的归宿。
最后一个典故是汉武帝“金屋藏娇”事,这时由梅花的飘落引起了惜花的心情,进而联想到护花的措施。
五个典故,五位女性,包括了历史人物、传奇神怪、文学形象;她们的身份地位各有不同,有神灵、有鬼魂,有富贵、有寒素,有得宠、有失意;在叙述描写上也有繁有简、有侧重有映带,而期间的衔接与转换更是紧密而自然:可见作者驾驭题材的本领是非常高超的。
“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这二句是说,但只是白费心意,她还是一片片地随波流去。这时玉笛又吹奏出哀怨的乐曲。
可是到头来,花落水流,徒有惜花之心而无护花之力,梅花终于又一次凋谢飘零了。“却又怨、玉龙哀曲”,可以看作是为梅花吹奏的招魂之曲。玉龙即玉笛。哀曲当是《梅花落》那支曲子。再有,这儿的“玉龙”是与前篇的“梅边吹笛”相呼应的,临近收拍,作者着力使《疏影》的结尾与《暗香》的开头相呼应以便让他所独创的这种“连环体”在结构上完整起来。
“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末二句是说,等那时,想要再去寻找梅的幽香,所见到的是一枝梅花,它的枝影映在窗上。
月光日色映照在纸窗上的梅影,是一种天然图画,非常好看,仍然留存着人们的回忆。
姜夔所作的《暗香》、《疏影》词,自立新意,他打破了前人的传统写法,不再是单线的、平面的描摹刻画,而是创造了多线条、多层次、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境界和性灵化、人格化的艺术形象。作者调动多种素材,大量采用典故,有实有虚、有比喻有象征,进行纵横交错的描写;使过去和现在、此处和彼地能够灵活地、跳跃地进行穿插;以咏物为线索,以抒情为核心,把写景、叙事、说理交织在一起,并且用颜色、声音、动态做渲染描摹:这样,姜夔就为梅花作了最精彩的传神写照。
附录《暗香、疏影》姜夔
【序】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注释
(1)辛亥:光宗绍熙二年(1191)。
(2)载雪:冒雪乘船。
(3)诣:到。
(4)石湖:在苏州西南,与太湖通。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居住在苏州西南的石湖,自号石湖居士。
(5)止既月:指刚住满一个月。
(6)授简索句:给纸索取诗调。简:纸。
(7)征新声:征求新的词调。
(8)把玩:指反复欣赏。
(9)二妓:乐工和歌妓。
(10)肆习:学习。
(11)《暗香》、《疏影》:语出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12)唤起玉人:写过去和美人冒着清寒、攀折梅花的韵事。贺铸《浣溪纱》词:"美人和月摘梅花。"
(13)何逊:南朝梁诗人,早年曾任南平王萧伟的记室。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以何逊自比,说自己逐渐衰老,游赏的兴趣减退,对于向所喜爱的梅花都忘掉为它而歌咏了。
(14)但怪得:惊异。
(15)竹外疏花:竹林外面几枝稀疏的梅花。
(16)香冷:寒梅的香气透进诗人的屋子里。
(17)瑶席:席座的美称。
(18)江国:江乡。
(19)寄与路遥:表示音讯隔绝。这里暗用陆凯寄给范晔的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20)翠尊:翠绿的酒杯,这里指酒。
(21)红萼:红色的花,这里指红梅。
(22)耿:耿然于心,不能忘怀。
(23)千树:写寒冬时千树红梅映在西湖碧水之中的美丽景色。宋时杭州西湖上的孤山梅树成林,所以有"千树"之说。
注释
疏影:词牌名,姜夔的自度曲。
苔枝缀玉:范成大《梅谱》说绍兴、吴兴一带的古梅“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飘飘可玩。”周密《乾淳起居注》:“苔梅有二种,宜兴张公洞者,苔藓甚厚,花极香。一种出越土,苔如绿丝,长尺余。”苔枝,长有苔藓的梅枝。缀玉,梅花像美玉一般缀满枝头。
⑾“有翠禽”二句:用罗浮之梦典故。旧题柳宗元《龙城录》载,隋代赵师雄游罗浮山,夜梦与一素妆女子共饭,女子芳香袭人。又有一绿衣童子,笑歌欢舞。赵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株大梅树下,树上有翠鸟欢鸣,见“月落参横,但惆怅而已。”殷尧藩《友人山中梅花》诗:“好风吹醒罗浮梦,莫听空林翠羽声。”吴潜《疏影》词:“闲想罗浮旧恨,有人正醉里,姝翠蛾绿。”翠禽,翠鸟。晋郭璞《客傲》:“夫攀骊龙之髯,抚翠禽之毛,而不得绝霞肆、跨天津者,未之前闻也。”
客里:离乡在外期间。唐牟融《送范启东还京》诗:“客里故人尊酒别,天涯游子弊裘寒。”白石是江西人,当时住苏州。
黄昏:日已落而天色尚未黑的时候。《楚辞·离骚》:“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无言”句: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昭君”四句: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王建《塞上咏梅》诗:“天山路边在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昭君已没汉使回,前后征人谁系马?”
“犹记”三句:用寿阳公主事。蛾,形容眉毛的细长;绿,眉毛的青绿颜色。《太平御览》引《杂五行书》云:“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
安排金屋:《汉武故事》载,汉武帝刘彻幼时曾对姑母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这里借指梅花。
玉龙哀曲:马融《长笛赋》:“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玉龙,即玉笛。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哀曲,指笛曲《梅花落》。此曲是古代流行的乐曲,听了使人悲伤。唐皮日休《夜会问答》说听《梅花落》曲“三奏未终头已白”,可见一斑。故曰“玉龙哀曲”。
恁(nèn)时:那时候。南唐冯延巳《忆江南》词:“东风次第有花开,恁时须约却重来。”
小窗横幅:晚唐崔橹《梅花诗》:“初开已入雕梁画,未落先愁玉笛吹。”陈与义《水墨梅》诗:“睛窗画出横斜枝,绝胜前村夜雪时。”此翻用其意。
名家点评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惟《暗香》、《疏影》二词,寄意题外,包蕴无穷,可以与稼轩伯仲。
张炎《词源》:白石《疏影》、《暗香》等曲,不惟清真,且又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
许昂霄《词综偶评》:二词(《疏影》、《暗香》)如绛云在霄,舒卷自如;又如琪树玲珑,金芝布护。
邓廷祯《双砚斋随笔》:姜石帚之"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状悔之多,皆神情超越,不可思议,写生独步也。
周济《宋四家词选》:前半阕言盛时如此,衰时如此。后半阕想其盛时,想其衰时。
王闿运《湘绮楼词选》:此二词最有名,然语高品下,以其贪用典故也。又云:如此起法,即不是咏梅矣。
郑文焯《郑校白石道人歌曲》:案此二曲为千古词人咏梅绝调。以托喻遥深,自成馨逸;其暗香一解,凡三字句逗皆为夹协。梦窗墨守綦严,但近世知者盖寡,用特著之。
谭献《谭评词辩》:石湖咏梅,是尧章独到处。"翠尊"二句,深美有骚、辨意。
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刘体仁云,落笔得"旧时月色"四字,便欲使千古作者,皆出其下。又云:咏梅嫌纯是素色,故用"红萼"字,此谓之破色笔。又恐突然,故先出"翠尊"字配之;说来甚浅,然大家亦不为,此用意之妙,总使人不觉,则烹锻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