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鬲溪梅令·好花不与殢香人》赏析
(2020-01-14 18:36:24)
标签:
宋词姜夔梅花恋人想象 |
《鬲溪梅令》姜夔
丙辰冬,自无锡归,作此寓意。
好花不与殢香人。浪粼粼。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
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
人间真正的爱情,是与生命共长久,虽生离死别不可磨灭。白石词中怀念合肥女子之作,正是写这种美好的感情。在这首词中,词人灵心独运,用想象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迷离恍惚的意境,极富朦胧之美。
“好花不与殢香人。浪粼粼。”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梅花虽好不等爱花人,湖水清澈波粼粼。
起笔空中传恨。好花即梅花,象喻所念女子。以好状花,纯然口语而一往情深,这是词人衷心的礼赞。殢香人是词人自道。好花不共惜花人,实是天地间一大恨事。然而词人至老其犹未悔之意,也可体味于言外。起笔实为词人平生心态的写照,极空灵之致。“浪粼粼。”词人寤寐求之,求之不得,想象之中,遂觉这梅花所隔的溪水,碧浪粼粼,将好花与惜花人遥相隔绝。此即调名“鬲溪梅”之意。向往好花,在水一方,烟波粼粼,不可求之。
“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三、四句是说,只怕重归花前,已是春去夏来绿成阴,花儿凋谢无处寻。
杜牧《叹花》诗云:“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这首词化用其语意,浑融无迹。又恐二字,更道出年年伤春伤别之沉恨。玉钿本为女子的首饰,这里转喻梅花的媚姿。这首词本以好花象征美人,这里用首饰象征好花,喻中有喻,而出入无间,真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尤其妙的是,由玉钿之一女性意象,随即幻化出过片的美人形象,的确是奇笔。
“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过片二句是说,双桨击水似驾云,船上玉人任横陈。
全幅词境本出自想象,过片二句,则是想象中的想象,可谓梦中梦,幻中幻。梦寐中,词人忽与萦念已久的美人重逢。共荡扁舟在波心,恍若遨游于云表。木兰双桨,芳舟的美称。芳舟之美,衬托美人之美。小横陈三字,为连绵句,带出美人斜倚舟中的娇态。横陈,初看刺目,字面甚似艳冶。细细体味,才知道这是词人精心运出的险笔。如果不使用这二字,不足以写出美人的奇绝,不足以尽传出心中的美感。状似小字,更见化艳冶为美好。碧浪粼粼,木兰双桨,与美人兮泝流光,这一超逸尘外的境界,是词人平生魂梦追求所幻出的具备理想神采的意境。
“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末二句是说,空向孤山把梅寻,耳听鸟鸣又一春。
结笔两句,已从梦幻跌回现实境地。梦醒云散,如花美人已不可见,好花仍不可得。依然是一片碧浪粼粼,惜花之人,在水一方,孤身一人而已。从过片到结尾,词境情节呈现大幅度的跳跃,裁云缝月之妙,在盈盈二字。盈盈本为美人之形容,这里又借美人转喻好花的姿媚,一语双关,美人的形象遂复幻化为想象中的好花。句首下一个漫字,写尽好花不可求的失落感。孤山,本指杭州西湖的孤山,孤山本多梅花,昔日为梅妻鹤子的林逋隐居之处。词中的孤山,不过为好花之地的代语而已。空向好花之地寻觅好花,意味着惜花人纵然重归故地,也已是绿叶成荫,玉钿难寻。“一春”二字结穴,用凄美的画面,象征时间的绵延,写照出词人爱情悲剧的一生。
这首词艺术造诣精湛,是词人美好情感的升华。
附录《鬲溪梅令》姜夔
丙辰冬,自无锡归,作此寓意。
好花不与殢香人,浪粼粼。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
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
译文
好花正开,却不能等到爱花之人。词人小船行在湖上,水面腾起细浪粼粼。
最怕春风带走花儿,叶碧成荫,花、人两难寻。
木兰双桨轻轻荡开水面,少女卧在船上,仰头望着天上云彩。
现在的我回忆起这些往事,依然荡舟湖上,行近孤山,那位少女却早已离开,只有青翠的禽鸟一路伴我啼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