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赏析

(2020-01-11 09:45:18)
标签:

杂谈

《柳梢青》刘过

送卢梅坡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卢梅坡,南宋诗人,二人曾同游杭州。分别时,词人为了感怀与卢梅坡的交往和友谊,写下了这首《柳梢青》。
上片写离别之苦。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回忆当年,你我同在京城,共饮菊花酒,同听悠远的《梅花落》笛曲。
前三句写聚,作者并没有对他们过去在京的交往逐一加以铺叙,而是从中选取了两件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加以叙写。“泛菊杯深”,写在重阳佳节,他们共饮菊花酒,以排遣相思之苦。深,言酌酒之满。一个“深”字,把他们举杯畅饮的情形描写出来了。“吹梅角远”,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郊游,欣赏那玉姿冰骨的梅花,聆听那清脆悦耳的笛声,远,写笛声悠扬。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聚会的欢快场面,还巧妙地点出了他们聚会的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春到秋,为下文“匆匆”二字设下了伏线。如果说前二句暗示了他们聚会的时间,那么,“同在京城”则明确地交代了他们聚会的地点。短短十二个字,就把他们聚会的节令、地点和情景交代清楚了,运思可谓缜密,用笔可谓简省。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上片后三句是说,你我聚散匆匆,如云边孤雁,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
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的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难以畅叙友情,因而非常遗憾。“云边”二句具体写“散”。这两句即景生情,融情入景,可谓情景双绘,妙趣横生。
下片写别后之思。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下片前三句是说,离别之后,让人怎么不伤心动情?梦里也曾几度相会,但是梦醒后,因为见不到友人,又失魂落魄而无法安睡。
下片开头三句先用设问句式加以提调,说明卢梅坡走后,不能不使人“伤情”,然后用“魂飞梦惊”四字,说明他是如何伤情。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末三句是说,后半夜的相思,心像灰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友人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友人的舟旁。
歇拍三句,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明月多情随柁尾”(《惜双双》)句意。这样写,不仅进一步深化了作者的相思之情,还收到了情至文生,情文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对送别场面没有作直接描绘,只是写了旧日的聚和今日的散,写了送别后的相思之苦,写得情真意深,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

附录《柳梢青》刘过
送卢梅坡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释

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友。

②泛菊杯深:化用陶渊明诗,写重阳佳节两人共饮菊花酒。泛,漂浮。深,把酒斟满。

③吹梅角远:化用李清照诗,写在春天时候他们郊游赏梅。梅:梅花。角:号角,这里指笛声。远:指笛声悠远。

④浮萍(fú píng):浮萍科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浮在水面,下面生须根。可入药。 吹梅:吹奏《梅花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