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赏析
(2020-01-08 18:33:59)
标签:
宋词刘过南楼 |
《唐多令》刘过
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这是一首忧国伤时,沉哀入骨的名作。安远楼,在武昌黄鹄山上,一名南楼。当时词人同一帮友人在安远楼聚会,酒席上一位姓黄的歌女请词人作一首词,词人便当场创作此篇。
刘过重访南楼,距上次登览几二十年。时值韩侂胄当国,夸诞轻躁,想要开启讨伐金兵的战争。这是一个国家动荡、危机四伏的时刻,当时有识之士,都为其考虑不周而担心。词人刘过以垂暮之身,逢此乱局,虽风景不殊,却触目有哀时之痛,这种心境深深地反映到他的词中。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芦苇的枯叶落满沙洲,
这首词开头用了两个偶句,略点景物,写登楼所见,但是既无金碧楼台,也没有写清嘉的山水。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只是一泓寒水,满眼荒芜的芦苇而已。这里的“满”字和“寒”字下得传神,把萧疏的外景同低徊的心境交融在一起,勾出一幅黯然的画面,为全词着上一层底色。细味这残芦满目、浅流如带的词境,不止气象萧瑟,而且写出了居高临下的眺望感觉。,是统摄全篇的传神之笔。
“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这四句是说,二十年光阴如箭,如今我又重新登上这旧地南楼。柳树下的小舟尚未系稳,我就匆匆忙忙重回故地。因为过不了几日就是中秋,
二十年前,也就是安远楼落成不久,刘过离家赴试,曾在这里过了一段豪纵不羁的生活。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二十年过去了,可是以身许国的刘过却“四举无成,十年不调”,仍然处于寒士的地位。如今故地重来,而且在这个祸乱日亟的时候,怎不令人凄然以悲呢?句中的“过”字点明此行不过是暂歇而已。“柳下”三句,一波三折文随意转,极见功力。一种时序催人的忧心、烈士暮年的悲感和无可奈何的叹谓都从这一个“又”字里泄露出来。
过片以后纯乎写情,皆从“重过”一义生发。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不?”换头二句是说,早已破烂不堪的黄鹤矶头,我的老朋友有没有来过?
这两句一问而起,虚际转身之笔。“矶头”上缀一“断”字,便有残山剩水的凄凉意味。故人为谁?时痛饮狂歌的爱国志士?还是红巾翠袖的盈盈丽质?作者没有点出,只虚写一笔。就把旧欢难拾、人去楼空的怅悒情绪浓郁地表现出来了。
“旧江山浑是新愁。”这句是说,我眼前满目是苍凉的旧江山,又平添了无尽的绵绵新愁。
这句是深化题旨的重笔。刘过此刻所感受的巨大愁苦,就是对韩侂胄引火自焚的冒险政策的担忧,就是对江河日下的南宋政局的悲痛。旧日的壮丽江山笼罩着战争的阴影,而他对于这场战争的灾难竟然无能为力,这怎么不叫人悲从中来呢?“浑是新愁”,四字三层。本有旧愁,是一层;添了新愁,是第二层。愁到了“浑是”的程度,极言分量之重。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末三句是说,想要买上桂花,带着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遥一番。但却没有少年时那种豪迈的意气。
卒章三句买花载酒,本想苦中求乐,来驱散一下心头的愁绪。可是这家国愁恨、身世愁又岂是些许花酒所冲淡得了的!先用“欲”字一顿,提出游乐的意愿,旋用“不似”一转,则纵去也不再有当年的乐趣,表示了否定的态度。“少年”,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相对于今日之劳而言。刘过初到南楼,年方三十,故得以少年目之。且可与上片的“二十年重过南楼”相绾合,论其章法,确有蛇灰蚓线之妙。如此结尾,既沉郁又浑成,令人读之有无穷哀感。
《唐多令》,原为僻调,罕有填词的人,自从刘过的这首词出而和者如林,其调乃显。周密则因其有“重过南楼”之语,为更名曰《南楼令》。影响之大,由此可见。
附录《唐多令》刘过
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前一篇:刘过《念奴娇·留别辛稼轩》赏析
后一篇:刘过《贺新郎·弹铗西来路》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