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赏析

(2019-10-04 12:22:41)
标签:

南宋

张孝祥

爱国词

《六州歌头》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张孝祥的《六州歌头》是南宋初期爱国词中的杰作。
上片描写江淮前线宋金对峙的严峻态势。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伫立漫长的淮河岸边极目望远,关塞上的野草丛茂是平阔的荒原。
“长淮”二字,指出当时的国境线,含有无限的感慨。自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宋史·高宗纪》。昔日曾是祖国动脉的淮河,就变成边境。国境已收缩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极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线的防御无关塞可守,只是茫茫平野而已。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暗销凝。”这四句是说,北伐的征程已经暗淡,寒冷的秋风在劲吹,边塞上静寂悄然。我凝神伫望,心情黯淡。
江淮之间,征尘暗淡,霜风凄紧,更增战后的悲凉景象。“暗销凝”一语揭示出词人的深沉怀抱,黯然神伤。
“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这三句是说,追想当年的中原沦陷,恐怕是天意运数,并非人力可扭转。
追想当年靖康之变,二帝被掳,宋室南渡。谁实为之?天耶?人耶?语意分明而着以“殆”、“非”二字,便觉摇曳生姿。
“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这三句是说,在孔门弟子求学的洙水和泗水边,在弦歌交奏的礼乐之邦,也已变成膻腥一片。
洙、泗二水流经的山东,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如今也为金人所占,这对于词人来说,怎能不从内心深处激起震惊、痛苦和愤慨呢?
“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这四句是说,隔河相望是敌军的毡帐,黄昏落日下成群的牛羊返回圈栏。,纵横布置了敌军的前哨据点。
一水之隔,昔日的耕稼之地,已变为游牧之乡。更为警觉的是,胡人防敌的土室纵横,防备严密。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上片末四句是说,看金兵将领夜间出猎,骑兵手持火把照亮整片平川,胡茄鼓角发出悲壮的声音,令人胆战心寒。
写隔岸金兵的活动,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国势仍是可危。
下片抒写爱国的壮志难酬,朝廷当政者安于和议现状,中原人民空盼光复,词情更加悲壮激烈。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换头四句是说,想我腰间弓箭,匣中宝剑,空自遭了虫和尘埃的侵蚀和污染,满怀壮志经不得施展。
换头四句,词人倾诉自己空有杀敌的武器,只落得尘封虫蛀而无用武之地。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这三句是说,时机轻易流失,壮心徒自雄健,年华将虚度。
绍兴三十一年的秋冬,张孝祥闲居往来于宣城、芜湖间,闻采石大捷,但到建康观察形势,仍是报国无门。
“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这四句是说,光复汴京的希望更加渺远。朝廷正推行礼乐以怀柔靖远,边境烽烟宁静,敌我暂且休兵。
愤激的词人把词笔犀利锋芒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远,何时光复!所谓渺远,不仅指空间距离的遥远,更是指光复时间的渺茫,这不能不归罪于一味偷安的朝廷。“干羽方怀远”活用《尚书·大禹谟》“舞干羽于两阶”(干,盾;羽,雉尾)故事。据说舜大修礼乐,曾使远方的有苗族来归顺。词人借以辛辣地讽刺朝廷放弃进取,安于现状。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这三句是说,冠服乘车的使者,纷纷地奔驰匆匆,实在让人羞愧难以为情。
自绍兴和议成后,每年派遣贺正旦、贺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岁币银绢的交币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国信使、祈请使等,奔走道路,在金受尽屈辱,忠直之士,有被扣留和被杀害的危险。即如使者至金,在礼节方面,便须居下风。岳珂《桯史》记载:“······礼文之际,多可议者而受书之仪特甚。逆亮(金主完颜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亲之故,与雍(金世宗完颜雍)继定和好,虽易称叔侄为与国,而此议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这就是“若为情”一句的事实背景,词人所以叹息痛恨的原因。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这是说,传说留下中原的父老,常常盼望朝廷,盼望仪仗,翠盖车队彩旗蔽空。
作者举出中原人民多么向往祖国,殷切盼望恢复的事实,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么的违反人民的意愿,更使人感到无比气愤。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末三句是说,使得行人来到此地,一腔忠愤,怒气填膺,热泪倾洒前胸。
结尾三句顺势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写出来。任何一位爱国者出使渡淮北去,就必然要为中原大地的长期不能收复而激起满腔忠愤,为中原人民的年年伤心失望而倾泻出止不住的热泪。“行人”或解作过路之人,亦可通。
这首词的强大生命力,在于词人的强烈的爱国精神。这种爱国精神熔铸了民族的与文化的、现实的与历史的、人民的与个人的因素,因而是一种极其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附录《六州歌头》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消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注释

⑴六州歌头:词牌名。

⑵长淮:指淮河。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与金和议,以淮河为宋金的分界线。此句即远望边界之意。

⑶关塞莽然平:草木茂盛,齐及关塞。谓边备松驰。莽然,草木茂盛貌。

⑷"征尘暗"三句:意谓飞尘阴暗,寒风猛烈,边声悄然。此处暗示对敌人放弃抵抗。

⑸黯销凝:感伤出神之状。黯,精神颓丧貌。

⑹当年事:指靖康二年(1127年)中原沧陷的靖康之变。

⑺殆:似乎是。

⑻"洙泗上"三句:意谓连孔子故乡的礼乐之邦亦陷于敌手。洙、泗:鲁国二水名,流经曲阜(春秋时鲁国国都),孔子曾在此讲学。弦歌地:指礼乐文化之邦。《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邢昺疏:"时子游为武城宰,意欲以礼乐化导于民,故弦歌。"膻(shān),腥臊气。

⑼毡乡:指金国。北方少数民族住在毡帐里,故称为毡乡。

⑽落日牛羊下:定望中所见金人生活区的晚景。《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⑾区(ōu)脱纵横:土堡很多。区脱,匈奴语称边境屯戍或守望之处。

⑿"名王"二句:写敌军威势。名王:此指故方将帅。宵猎:夜间打猎。骑火:举者火把的马队。

⒀埃蠹(dù):尘掩虫蛀。

⒁零:尽。

⒂渺神京:收复京更为渺茫。神京,指北宋都诚汴京。

⒃干羽方怀远:用文德以怀柔远人,谓朝廷正在向敌人求和。干羽,干盾和翟羽,都是舞蹈乐具。

⒄静烽燧(suì):边境上平静无战争。烽燧,即烽烟。

⒅"冠盖"三句:冠盖:冠服求和的使者。驰鹜(wù):奔走忙碌,往来不绝。若为情:何以为情,犹太今之"怎么好意思"。

⒆翠葆霓旌:指皇帝的仪仗。翠葆,以翠鸟羽毛为饰的车盖。霓旌,像虹霓似的彩色旌旗。

⒇填膺:塞满胸怀。

名家点评

张安国在沿江帅幕。一日预宴,赋《六卅歌头》云……歌罢,魏公流涕而起,掩袂而入。 (陈霆《渚山堂词话》)

于湖《歌头》诸曲骏发踔厉,寓以诗人句法者也。 (毛晋《于湖词跋》)

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张孝祥安国于建康留守席上赋《六州歌头》,致感重臣罢席。然则词之兴观群怨,岂下于诗哉。(刘熙载《艺概》)

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本蜀之简州(今四川简阳市)人,先世移居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父亲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高宗(赵构)亲擢为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当时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是年夏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岁。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