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元吉《好事近·凝碧旧池头》赏析
(2019-08-31 15:54:34)
标签:
宋词韩元吉哀婉凄切 |
《好事近》韩元吉
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十二月,派遣试礼部尚书韩元吉为正使、利州观察使郑兴裔为副使,到金朝去祝贺次年三月初一的万春节(金主完颜雍生辰)。行至汴梁(时为金人的南京),金人设宴在上源驿招待。席间词人触景生情,万感交集,随后赋下了这首小词。
这首小词可谓字字哀婉,句句凄切,充满了一个南国使臣的爱国情思。汴京原是宋朝的故都,那里有北宋的宫殿,苑囿和宗庙;特别是上源驿这地方,原是宋太祖赵匡胤举行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奠定宋朝基业的发祥地。可是经过靖康之变,这儿竟成了金人的天下。如今韩元吉来到这宋朝的故都,宋朝的发祥之地,江山依旧,人物全非怎能不凄然饮泣?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声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这首词上片是说,想起旧日宫廷中的池苑,听到管弦就感凄楚哀怨。那音乐此时此刻一听到,让人悲伤得生出白发来。
词的上片引用了一个情境与它相似的典实,抒写此时此际的痛苦。据《明皇杂录》记载,天宝末年,安禄山叛军攻陷东都洛阳,大会凝碧池,令梨园子弟演奏乐曲,他们皆欷歔泣下,乐工雷海青则掷乐器于地,西向大恸。诗人王维在被囚禁中得到这一消息,暗地里写了一首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诗中描写了战后深宫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自己的哀苦心境。韩元吉此词,在措辞和构思上,无疑是受到这首诗的影响。但他所写的矛盾更加尖锐,感情更加沉痛。因为作者是直接置身于矛盾冲突之中,对心灵的震动更加激烈。“凝碧池”虽是以古喻今,属于虚指,而着一“旧”字,则有深沉的含义。偏偏就在这宋朝旧时“虏使迎饯之所”(犹今之宾馆或招待所),听到宋朝旧时的教坊音乐,“汉使作客胡作主”,整个历史来了一个颠倒。这对于一个忠于宋朝的使者来说,该是多么强烈的刺激!于是词人不禁发出一声浩叹:“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这是一个从声音到外貌的转化,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心理矛盾,包藏着无比深沉的隐痛。因为音乐能触发人的悲愁,而悲愁又容易催人衰老,所以说“总不堪华发”。词人以精炼的形象语言,概括了自己在特定环境下特定的心理过程,手法是极其高明的。
词的下片,构思更为巧妙。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换头二句是说,杏花也无处去躲避灾难,只有依傍荒野独自开放。
这二句,既点明时间,也写环境,并用杏花以自况。杏花在二月间开花,而汴京赐宴恰在此时,韩元吉此行的目的地是燕山杏花无法避开料峭的寒风、连绵的春雨,终于在战后荒凉的土地上开放了;词人也像杏花一样,虽欲避开曾经和他敌对的金人,但因身负使命,不得不参与宴会,不得不聆听令人兴感生悲的教坊音乐。词人以杏花自喻,形象美丽而高洁;以野烟象征战后荒凉的景象,极富于意境。而“无处避春愁”五字,则是“词眼”所在、有了这五个字,就使得杏花人格化,并通过读者的想象使杏花与词人产生形象上的联系,产生美学上的移情作用。
“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末二句是说,只有流经皇宫的水断隔,好像是怕引起我的呜咽。
结尾二句仍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发了心中的悲哀。北宋汴京御沟里的水,本是长年流淌的,可是经过战争的破坏,它已经阻塞了,干涸了,再也听不到潺潺流淌的声音。这一寻常现象在韩元吉这位宋朝的使臣来说,却引起他无穷的感怆。因为他胸中怀有黍离之悲,想要发泄出来,却有碍于当时的处境,满腔的泪水,只得强行抑制。但这种感情,又不得不抒发,于是赋予御沟以人的灵性,说它之所以不流,是由于理解词人内心蕴有的无限痛苦,怕听到呜咽的水声会引起抽泣。这样的描写是非常准确和深刻的。
这首词运用雷海青掷弄乐器惨遭安禄山肢解的典故,表达了同杜甫一样为国家哀鸣的情愫,字字哀婉,句句凄切,爱国情思贯穿全篇。
附录《好事近》韩元吉
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注释
①好事近:"近"与"令"、"引"、"慢"等均属词的一种调式。
②凝碧池:唐代洛阳禁苑中池名。
③梨园:唐明皇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称梨园弟子。后泛指演剧的地方为梨园。
④御沟:皇宫水沟。
名家点评
清·麦孺博《艺蘅馆词选》:"赋体如此,高于比兴。"
前一篇:韩元吉《薄幸·送安伯弟》赏析
后一篇:韩元吉《六州歌头·桃花》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