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赏析

(2019-07-25 16:11:46)
标签:

宋词

李清照

离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杯别苦,多少事,欲说还羞。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一般写离情,重点都放在写别时如何难舍难分,这首词却不是这样的。它略去了分别的时刻,只是截取了分别前和分别后两个横断面,加以深入的开掘。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金猊香炉里烟息香冷,床上的锦被翻卷红浪,起床后懒洋洋不想梳头。
金猊,指狻猊(狮子)形铜香炉,“被翻红浪”,说的是锦被胡乱地摊在床上,在晨曦的映照下,波纹起伏,恍似卷起层层红色的波浪。金炉香冷,反映了词人在特定心情下的感受;锦被乱陈,是她无心折叠所致。“起来慵自梳头”,则全写人物的情绪和神态了。这三句读起来工炼沉稳,在舒徐的音节中可以感染到词中人物低沉压抑的情绪。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这两句是说,任凭华贵的镜匣落满灰尘,日上三竿高照帘钩。
微微振起,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词人情绪流程中的波澜。然而他内心深处的离愁还未显露,给人的印象只是懒怠和娇慵。此人为何大写“慵”字,目的仍在写愁。使读者从人物的慵态中感到她内心深处有个愁在。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这是说,生怕离别时伤心痛苦,多少心事想倾诉又没有开口。
这才接触到题旨。可是词人一接触到思想实质,便又退缩回去。她有万种愁情,一腔哀怨,本待在丈夫面前尽情倾吐,可是话到嘴边,又吞咽下去。这就使词情多了一份波折,也使她的愁苦加深了一层。因为许多令人不快的事儿,告诉丈夫只有给他带来了烦恼。因此她宁可把痛苦埋藏在心底,自己折磨自己,这就出现了前面所写的慵怠无力和后面所交代的容颜消瘦。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歇拍三句是说,近来身体日渐消瘦,并不是因为喝酒太多,也不是因为悲秋。
歇拍三句是上片的警策。本来就是因为伤离惜别才使自己容颜瘦损,偏偏不直截说出。而是先从人生的广义概括致瘦的原因。这一些,她都不是,这就留给读者去想象。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这是说,算了吧,算了吧,这一次离别,即使唱上一万遍《阳关》离别曲,也难将他挽留。
大幅度的跳跃,词人怎样和丈夫分别,怎样践行,她都省略了,一下子从别前跳到别后,笔法极为精炼。《阳关》即《阳关曲》。离歌唱了千千遍,终是难留,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这两句是说,想他如武陵人那样远去,我只能幽居妆楼。
把双方别后相思的感情做了极其精确的概括。武陵人,用刘晨、阮肇典故,借指心爱的人。秦楼,也称凤楼、凤台。相传春秋时有个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一夕吹箫引凤,夫妇乘之而去。李清照化用这两个仙凡相爱的典故,既写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也写赵明诚对其妆楼的凝望,意思比一般的词汇更为丰富深刻。同时这后一个典故,也暗合调名,照应题意。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下片后半段是说,只有那楼前的流水,会可怜我整天凭栏注目凝眸。在凭栏远眺的地方,从今而后又添一段新愁。
下片后半段用了顶针格,使各句之间衔接紧凑,而语言节奏也相应加快,感情的激烈程度也随之增强,词中所写的“离怀别苦”达到了高潮。“惟有楼前流水”句中的“楼前”,是衔接上句的“秦楼”,“凝眸处”是紧接上句的“凝眸”。把它们连起来吟咏,便有一种自然的旋律推动吟咏的速度,而哀音促节便在不知不觉中拨动人们的心弦。古代写倚楼怀人的不乏佳作,却没有写得如李清照那样痴情的。她心中的“武陵人”越去越远了,人影消失在迷蒙的雾霭之中,她一个人被留在“秦楼”,呆呆地倚楼凝望。流水本是无情之物,怎么会记住她终日凝眸呢?这不是痴语吗?情深而至于痴,是由慵而瘦的进一步发展。词笔至此,主题似已完成了。而结尾三句又使得情思荡漾无边,留有不尽意味。
这首词写伉俪情深和相思之苦,步步深入,层次井然。前片用“慵”来点染,用“瘦”来形容;后片用“念”来深化,用“痴”来烘托,由物及人,由表及里,层层开掘,揭示到人物的灵魂深处。而后片的“新愁”与前片的“新瘦”遥相激射,也十分准确地表现了“离怀别苦”的有增无已。

附录《凤凰台上忆吹箫箫》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注释

⑴凤凰台上忆吹箫:词牌名。此调始见于《晁氏琴趣外篇》。

⑵金猊(ní):狮形铜香炉。

⑶红浪:红色被铺乱摊在床上,有如波浪。

⑷慵:懒。

⑸宝奁(lián):华贵的梳妆镜匣。

⑹干:关涉。

⑺阳关:语出《阳关三叠》。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据此诗谱成《阳关三叠》,为唐宋时的送别之曲。此处泛指离歌。

⑻也则:依旧。

⑼武陵人远:沈祖棻《宋词赏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月版):"武陵",在宋词、元曲中有两个含义:一是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渔夫故事;一是指刘义庆《幽明录》中的刘、阮故事。此处借指爱人去的远方。韩琦《点绛唇》词:"武陵凝睇,人远波空翠。"

⑽烟锁秦楼:总谓独居妆楼。秦楼,即凤台,相传春秋时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萧史乘凤飞升之前的住所。冯延巳《南乡子》词"烟锁秦楼无限事。"

⑾眸(móu):指瞳神。《说文》:"目童(瞳)子也。"指眼珠。《景岳全书》卷二十七引龙木禅师语曰:"……人有双眸,如天之有两曜,乃一身之至宝,聚五脏之精华。"

名家点评

杨慎批点本《草堂诗馀》卷四:"欲说还休"与"怕伤郎、又还休道"同意。端的为著甚的?(评"新来瘦"以下三句)

明茅映《词的》卷四:出自然,无一字不佳。

李攀龙《草堂诗馀隽》卷二:(眉批)非病酒,不悲秋,都为苦别瘦。又:水无情于人,人却有情于水。(评语)写出一腔临别心神。而新瘦新愁,真如秦女楼头,声声有和鸣之奏。[2]

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卷三:懒说出,妙。瘦为甚的,尤妙。"千万遍",痛甚。转转折折,忤合万状。清风朗月,陡化为楚雨巫云;阿阁洞房,立变成离亭别墅。至文也。

明李廷机《草堂诗馀评林》卷三:宛转见离情别意,思致巧成。

陆云龙《词菁》卷二:满楮情至语,岂是口头禅。

徐士俊古今词统》卷十二:亦是林下风,亦是闺中秀。

明竹溪主人《风韵情词》卷五:雨洗梨花,泪痕有在;风吹柳絮,愁思成团。易安此词颇似之。

清邹袛谟《倚声初集》卷十六:清照原阕,独此作有元曲意。阮亭(王士祯)此和不但与古人合缝无痕,殆戛戛上之。清照而在,当悲暮年颓唐矣。

清王又华《古今词论》节录《〈掞天词〉序》:张祖望曰"词虽小道,第一要辨雅俗。结构天成,而中有艳语、隽语、奇语、豪语、苦语、痴语、没要紧语,如巧匠运斤,毫无痕迹,方为妙手。"古词中如……"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痴语也……此类甚多,略拈出一二……"

清陈世焜(陈廷焯)《云韶集》卷十:此种笔墨,不减耆卿、叔原,而清俊疏朗过之。"新来瘦"三语,婉转曲折,煞是妙绝。笔致绝佳,馀韵尤胜。

刘乃昌:……柳永写离情,细密有馀,蕴藉不足。李清照吸收了柳词精微细密之长,而以典重之笔出之。如柳永《凤栖梧》中:"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虽刻画工致,但失之轻浮:李清照把"被翻红浪"化用入词,与"香冷金猊"相配合,不仅笔力工,含蕴厚,且词格变得蕴藉典重。词的沉挚、曲折、典重,容易导向密丽晦暗,李清照这首词却又以语言平易、意脉贯串见长。所用几个典故,既贴切自然,又如盐溶于水,浑化不涩,以此又具有疏畅的特点……(《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4月出版)

王延梯、聂在富:情真意切是这首词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础。词人现身说法,直抒实感,故词中妙语实为感情的自然流露、浑然大成,是"天真之词",非"人工之词"。以离别为苦本是人之常情,而李清照夫妇恩爱至深,又多次分离,这就使她对离别之苦有更深的体会。写这首词时词人已识尽了离愁的滋味,她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凭过去的经验,她想像得出空闺独守的寂苦,以致使她以"惜别"到"生怕"离别。过去分别虽然也愁,但她往往是不甘寂寞,或泛舟以遣愁,或借酒以浇愁,而今却是事不想做,话不愿说,只是沉默不语。感情沉静得多了,也复杂得多了,作品也就格外含蓄曲折。(《百家唐宋词新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

蔡厚示:这首词……处处都流露出她对丈夫的一片真情。调子虽然嫌低沉一点,但还是能使读者体会到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向往。在当时理学家大力倡导封建礼教和漠视妇女地位的宋代,李清照敢于如此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欲望,不能不说是有点儿反抗性格。……李清照以"闺闱文笔自记"(余正燮语)其深层的精神意识活动,又如此密致、大胆,自远非其他男性词人所能及。(《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1992年9月出版)

陈祖美:这首词有更加丰富细腻的情愫,这种情愫往往是一个身闭闺闱的女子特有的,没有直接生活感受的作家很难写出这种情深意绵的作品。(《读李清照作品心解》,载《文学评论》1982年第4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