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赏析

(2019-06-19 12:26:22)
标签:

宋词

周邦彦

咏物词

伤春

伤别

《六丑》周邦彦

蔷薇谢后作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家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峰媒蝶使,时叩窗槅。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剞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这首词根据调后题目“蔷薇谢后作”,可知是咏物之词。但词中咏物,往往和咏怀密切相关。周邦彦这首词,决不是单咏蔷薇,而是寄寓着深刻的身世之感。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这首词开头五句是说,正是换单衣的时节,只恨客居异地,光阴白白地流逝。祈求春天暂留片刻,春天匆匆归去就像鸟儿飞离,一去无痕迹。
开头起得突兀,又笼罩全篇,读后使人产生一种十分凄切、紧迫的感觉。“愿春暂留”三句紧承感叹春光将尽,客里光阴虚费而来,在感情上更加强一层。这三句一波三过折,一句一转:不是愿春久留,而只是愿春暂留,一转;春不但不能暂留,而去如飞鸟一样迅速,二转;不但去得飞快,而且很快印迹全无。这在感情上一层进一层、一层紧一层地反映出词人对将去之春的痛惜留恋之情。这三句可以说是千回百折,千锤百炼。说它千锤百炼,是因为它字少而意多,把丰富的诗意表达出来。愿花长好,月长圆,春长在吗,这是词人少不更事的天真想法,而实际上是事与愿违,花开必谢,春来必去,要她长在是空想,要她久留也是不可能的。现在经过长期的、惨痛的经验,自动把愿望降低了,那么即使是暂留一下也好吧,但是她转瞬即逝,杳如黄鹤,这在多愁善感的词人是多么伤心惨目的事啊!如此曲折委婉的意思用十三个字就表达清楚了,所以说是“千锤百炼”。
“为问花何在? 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峰媒蝶使,时叩窗槅。”这是说,试问蔷薇花而今何在?夜里一场疾风骤雨,埋葬了南楚倾国的佳丽。花瓣儿像美人的钗钿堕地,散发着残留的香气,凌乱地点缀这桃花小路,轻轻地在杨柳街巷翻飞。多情人有谁来替落花共惋惜?只有蜂儿蝶儿像媒人使者,时时叩击着窗格来传递情意。
一夜风狂雨骤,岂还有不把蔷薇吹完打尽之理?词人听风听雨,彻夜无眠。他虽然没有出外行走,但神经却十分敏感,在想象中,无数蔷薇花片,已在桃蹊柳陌上乱点轻翻,可怜玉碎香消,有谁怜惜,只有蜂媒蝶使,一起忙乱了一番,屡扣窗槅,算是在给倾国倾城的佳人哭泣送葬。这是何等“意夺神骇,心折骨惊”的场景啊!
这首词上片写花谢,还是题前文字,下片写谢后,才是题目的正面。但上下片又是互相烘托,互相映衬的。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下片前四句是说,东园一片静寂,渐渐地草木繁盛茂密,绿荫幽暗青碧。环绕着珍贵的蔷薇花丛静静徘徊,不断地唉声叹气。
词人经过了情绪十分紧张的不眠之夜,清早起来,步入东园,他绕着无花的蔷薇,踽踽独行,凭吊谢后的蔷薇,发出轻轻的叹息声。周围是死一般的沉寂,一个“岑寂”,一个“静”字,用复笔写出了自然环境的凄冷和词人心头凄冷的交织。一般人写到这里,可能已成强弩之末。但词人凭他一管生花妙笔。竟生出下面如许妙文。
“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这是说,蔷薇伸着长枝条,故意勾着我的衣服,仿佛牵着衣襟待着轻吐话语,表现出无限的离别情绪。
第一个是长条牵衣待话的形象。这是写花恋人。
“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剞侧。”这是说,拾一朵小小的残花,在头巾上勉强簪起,终究不像一朵鲜花戴在美人钗头上颤动、摇曳,向人们俏媚的斜倚。
第二个形象是写人惜花。当词人心灰意冷时,偶然瞥见枝头上的一朵残花,就顺手把她摘下来,插在头巾上,她瘦小憔悴可怜,但有花终胜无花,这就是“强簪”的第一层意思;不过这样一插却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当时花盛开时,那时还有玉人同在,鲜艳的花朵插上美人的钗头,是多么绰约多姿啊!这是“强簪”的第二层意思。
“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末四句是说,花儿啊,切莫随着潮水远去,唯恐那破碎的花儿,还写着寄托相思的字,如何可以看出来呢?
“恐断红尚有相思字”,用的是唐人卢渥和宫女在红叶上题诗的典故,见范摅《云溪友议》:唐卢渥到长安应试,拾得沟飘出的红叶,上有宫女题诗。后娶遣放宫女为妻,恰好是题诗者。
结尾似有红叶题诗典故的影子。花落水流红,在残红本身也无能为力,但词人却满怀痴情地嘱咐说:你能否挣扎一下不随水远去呢,否则你如有相思字儿,我怎能见到呢?人与花已经分离,但还恋恋不舍,余情无限,难解难分。结尾花去人留,两美相别,仿佛死别生离,“此恨绵绵无绝期”,给读者留下十分丰富的想象空间,真有余音袅袅不绝,绕梁三日之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