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赏析

(2019-02-26 12:05:11)
标签:

宋词

苏轼

纪游

清欢

哲理

《浣溪沙》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元丰七年(1085)三月,苏轼在黄州贬所过了四年多谪居生活之后,被命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这种量移虽然不是升迁,但却标志着政治气候的转机。据《宋史·本传》,神宗手札移轼汝州,有“人才实难,不忍终弃”之语。这首南山记游之作缀拾眼前景物,却涉笔成趣,寓意深刻,有自然浑成之妙。
这首小令是以时间为序来铺叙景物。从早上写到中午,从细雨写到天晴,层次非常清楚。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滩边稀疏的柳树似乎在向刚放晴后的沙滩献媚。
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在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辉。俨然成了一幅淡远的风景图画了。一个“媚”字,尤能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作者从摇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豪气的表现,精神境界的高人之处。
“入淮清洛渐漫漫。”第三句是说,眼前入淮清洛,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
上片结句寄兴遥深,一结甚远。句中的“清洛”,即“洛涧”,发源于合肥,北流至怀远合于淮水,地距泗州(宋治在临淮)不近,非目力所及。那么词中为什么提到清洛呢?这是一种虚摹的笔法。作者从眼前的淮水联想到上游青碧的洛涧,当它汇入浊淮以后,就变得浑浑沌沌一片浩茫了。在这里显然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含有“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的归隐林泉的寓意在内。
下片写春盘初试的杯盏清欢。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下片前两句是说,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
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盆。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物气氛和诱人的力量。“雪沫”句写点茶,用笔入微。午盏,指午茶。下片首句可说是对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绘。“蓼茸蒿笋”,即蓼芽和蒿茎,这是立春的应时节物。东坡此次出游为腊月二十四日,故得预赏春盘以应节候。两句一言饮,一言食,本来是很难讨好的。因为这些供人口腹之欲的物品,严格说来不是精神范围的审美对象,可是东坡却用以入词,而且是用一种对仗工整的形式来写,这就难上加难。但东坡在这里安排得工整熨帖,又流转自然,可见笔力之健。
“人间有味是清欢。”结句是说,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浣溪沙》为六句七言之体制,上下片皆以单句作结,所以末句十分重要。下片以“人间有味是清欢”,则前面所铺陈的景物,如午茶之香,春盘蔬菜之美等等,一并升华为清欢之意趣了至此,饾饤细物,并成妙谛,而不以琐屑为病的原因,就在于煞尾收得好,有画龙点睛,叫破全篇之功效。一经结句点破,前面的细雨晓寒,清滩烟柳,无不与词心契合,并化清欢了。“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哲理性的命题,用在词的结尾,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的妙处。

附录《浣溪沙》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译文
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滩边稀疏的柳树似乎在向刚放晴后的沙滩献媚。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
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注释
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一作《浣溪纱》,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平韵。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刘倩叔:名士彦,泗州人,生平不详。
南山:在泗州东南,景色清旷,宋米芾称为淮北第一山。
媚:美好。此处是使动用法。滩:十里滩,在南山附近。
洛:洛河,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
漫漫:水势浩大。
“雪沫”句:谓午间喝茶。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午盏:午茶。
蓼(liǎo)茸:蓼菜嫩芽。
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