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这是一首遣兴之作,描写词人初春病起,又喜悦又疏慵的心情。在这首词中,词人抓住今年初春和病愈初起这一特殊的情景和特有的心情感受,并由此结构全篇,在极普通、极寻常的生活感受中,写出了个性,可称佳品。词的上片侧重写初春病起的喜悦,下片侧重写初春病起的疏慵。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开头两句是说,今年的春天来得早,天气还很寒冷,美丽的春天依然被冰雪覆盖着。
写春寒犹重,用腊侵、雪破来表述,一起句便呈新奇。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这是说,东风带来的消息也被人们疏忽了,只在柳树、花朵上显露出了些许春意。
进一步刻画了“今年春浅”色特色;不光春来的迟,而且即使“有信”也“无人见”,她只在“柳际花边”露了些“微意”。而敏感的词人已觉察了。这既表现了今年初春的异常,同时也暗中透露了词人特有的乍觉乍喜的心情。这里虽无具体的形象描绘,但“微意”和“柳际花边”却启人联想,含蕴深细,极见个性。
“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上片末三句是说,纵然夜寒且长,但毕竟已是大地春回,厚被子盖着有些热了,就连报时的钟鼓声也清脆圆润起来。
这三句直抒感受和喜悦之情。至此,初春乍觉和兴奋之情,极有层次,极细腻的刻画出来,而这种情景正是病起的词人才会有独特的心理感受。
下片结构与上片相似,但在意象的刻画上,感情的抒发上有了变化。
“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下片开头两句是说,早上起来太阳初升被山遮住了一半,远处的楼阁笼罩在淡淡的雾气之中。
前两句写初春晨景,仍贴合着“病起”的特殊境况,所以只能写楼阁中所见所感,景象虽不阔大,但色调明丽,充满生机,清新可喜。这既是初春晨景的真实描绘,又符合作者独特的环境和心理感受。
“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这两句是说,人们开始计划着外出踏春了,想必郊外的桃花杏花已经争相开放了。
由眼前景说到游人郊外寻芳,进而联想到“小桃杏应已争先”。争先,是先于其他花卉开放。只说推想,没有实见,还是紧扣初春病起的独特情景落笔,写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末三句是说,我因为生病没有兴趣去玩,只想懒散地躺着,一直睡到日上三竿。
最后三句,陡然逆转,与前景前情大异其趣。从结构上说,这里出现曲折,顿起波澜;从抒情上说,仍是紧扣“病起”二字。因为尽管春回大地,但是病体方起,没有完全康复,也没心情去游玩。“疏慵”应“少悰”,“爱眠”应“衰病”;而“日高眠”又与“寻芳计”相对。由上文逢春情绪一起,到此处少欢又一跌,这种心理上的变化,正是病起者所特有的,表达的深刻细腻,真切动人。
这首词抓住初春和病愈初起这一特殊景象和特殊的心理感受,描写词人初春病愈后既喜悦又慵懒的情绪。从极普通、极寻常的生活感受中,写出了作者的个性、襟怀和情绪。
附录《一丛花》苏轼
初春病起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译文
今年的春天来得早,天气还很寒冷,美丽的春天依然被冰雪覆盖着。不光春天来得迟,它托东风带来的消息也被人们疏忽了,只在柳树、花朵上显露出了些许春意。不过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毕竟已是大地春回,厚被子盖着有些热了,就连那报时的钟鼓声也清脆圆润起来。
早上起来太阳初生,被山遮住了一半,远处的楼阁笼罩在淡淡的雾气之中。春天已到,人们开始计划着外出踏春了,想必郊外的桃花杏花已经争相开放了。我因为生病没有心情出去游玩,只想懒散的躺着,一直睡到日上三竿。
注释
⑴一丛花:词牌名,双调,七十八字,前后段各七句,四平韵。康熙词谱载此调只有此体,宋词俱照此填,惟句中平仄小异。
⑵春浅腊侵年:在阴历遇有闰月的年,其前立春节后较迟。春浅,春天来得早。腊侵年,因上年有闰月,下年的立春日出现在上年的腊月中。腊,岁终之祭,祭日旧在冬季后约二十多天,称为腊日。
⑶春妍:妍丽春光。
⑷东风有信:曹松《除夜》:“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东风,春风。
⑸衾(qīn):厚被。
⑹清圆:声音清亮圆润。
⑺寻芳计:踏青游览的计划。
⑻少悰(cóng):少乐趣。
⑼疏慵(yōng):疏懒;懒散。
名家点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春初病起,信笔书怀,当此花边柳际,裙屐争赴春游,而自放者日高犹卧,有此淡逸之怀,出以萧散之笔,遂成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