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当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从题序来看,这首词是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之作。古人评论说:“此词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清程洪、先著《词洁》)。今天看来,本词通篇风调,又何尝不是这样。
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这首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自然社会契合的特点。它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首词开头四句是说,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问,排空直入,笔力奇崛。诸家指出这个开头和屈原《天问》、李白《把酒问月》的传承关系,正可说明作者“奋厉有当世志”,而又不谐尘俗的怫郁心理。“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回折跌宕。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也就是“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的徘徊困惑心态。苏轼一生虽未退隐,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更要深刻、沉重。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上片后几句是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晴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这里把月的神话传说中“广寒清虚之府”具象化。说入世不易,出世则尤难。言外之意仍是说的在现实生活中好自为之。这里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上的的双重矛盾心理,也潜藏着作者对封建秩序的些微怀疑情绪。苏轼诗文中,很多貌似出世的内容思想,实质都是入世思想的反拨形式,本篇也是如此。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一韵一意,一意一转,淋漓挥洒,无往不适。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下片前三句是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的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这三句实写月光照人无眠,兼有月照不睡之人与月照愁人使之不能入睡这两层意思。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两句是说,明月不应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
承“照无眠”而下,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添人们“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说的是月缺示有恨,无恨应长圆。这里把人的思想感情移之于月,对石曼卿诗语是发展,对上文月照无眠又是转深一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是说,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又转出一意,从“别时圆”生发出来。知人之离合与月之圆缺,自古皆然。既然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应该产生无谓的怅恨。至此词人的感情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这三句词意转折较大,但思路仍是上文的发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末两句是说,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的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丽的月亮。
亲人间的欢聚既不能强求,当此中秋月圆,则唯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能够健康就好,词人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这首词以月起兴,以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远,充满哲理,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附录《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注释
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但:只。
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名家点评
【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三】歌者袁绹,乃天宝之李龟年也。宣和间,供奉九重。尝为吾言:“东坡公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澒涌,俄月色如画,遂共登金山山顶之妙高峰,命绹歌其水调歌头曰:‘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歌罢,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吾谓:‘文章人物,诚千载一时,后世安所得乎?’”
【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后集卷三十九】 先君尝云:坡词“低绮户”,尝云“窥绮户”。二字既改,其词益佳。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元李冶敬斋古今黈卷八】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时词手,多用此格。如鲁直云:“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蜺。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盖效东坡语也。近世闲闲老赵秉文亦云:“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
【艺概卷四】词以不犯本位为高。东坡满庭芳:“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语诚慷慨,究不若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尤觉空灵蕴藉。
【郑文焯评东坡乐府】发端从太白仙心脱化,顿成奇逸之笔。湘绮王闿运诵此词,以为此“全”字韵,可当“三语掾”,自来未经人道。
https://p1.ssl.qhmsg.com/t011bf936221e8281c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