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长相思·吴山青》赏析
标签:
宋词林逋情爱风情杂谈 |
《长相思》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林逋是北宋初年著名的隐士。他独居在杭州西湖边的孤山,二十年不入城市,种梅养鹤,终身未娶,人称“梅妻鹤子”。其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写出他孤高自许的情怀,最为世人所称道。因此,在人们心目中,这位清心寡欲,几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和靖先生”,应该是与爱情无缘了吧?不然,一阕《长相思》,便道出了他关怀人间情爱的款款心曲,展示了他内心世界的另一面。
这首词以一女子的声口,抒写她因婚姻不幸,与情人诀别的悲怀。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这首词的上片是说,青翠的吴山和越山耸立在钱塘江的北面和南面,两两相对,隔江呼应,却是不懂恋人分别的情绪。
开头用民歌传统的起兴手法,“吴山青,越山青”,叠下两个“青”字,色彩鲜明的描画出一片江南特有的青山胜景。吴、越均为春秋时古国名,地在今江浙一带。钱塘江北岸多属吴国,以南则属越国。这里自古山明水秀,风光宜人,却也阅尽了人间的悲欢。“两岸青山相送迎”,吴山、越山年年岁岁但对江上行舟迎亲送往,对于人间之悲欢离合已是司空见惯。“谁知离别情?”歇拍处用拟人手法,向亘古如斯的青山发出嗔怨,借自然无情反衬人生有恨,使感情色彩由轻盈转向深沉,巧妙地托出了送别的主旨。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下片是说,离别的人儿双双热泪盈眶,两人相爱却没办法在一起。而钱塘潮过后水面已经恢复平静了。
过片承前,由写景转入抒情。这无人能理解的离别的痛苦,却落到了你我身上。临别之际,泪眼相对,哽咽无语。为什么这人间常有的离别,却使他们如此感伤?“罗带同心结未成”,含蓄道出了他们悲苦难言的底蕴。古代男女定情时,往往用丝绸带打成一个心形的结,叫做“同心结”。“结未成”,喻示他们爱情生活横遭不幸。不知是什么强暴的力量,使他们心心相印而难成眷属,只能各自带着心头的累累创伤,来此洒泪而别。“江头潮已平”,船儿就要起航了。
这首词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反复咏叹,情深韵美,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唐代白居易以来,文人便多用《长相思》调写男女情爱,以声助情,得其双美。林逋沿袭传统,充分发挥此调的艺术效应,又用清新流美的语言,唱出了吴越青山绿水间的地方风情,使这首小令成为唐宋爱情词苑中一朵溢香滴露的小花。
附录《长相思》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译文
钱塘江北青翠的吴山,钱塘江南清秀的越山,成天价俯看着征帆归舟,似在殷勤送迎,好生有情。可此际,一对有情人儿正依依江岸,难分难舍,那山却依旧招呼着行人归客,全不管他俩的离情别绪,真个是无情透了。钱塘江水似乎也是无情,这对有情人,同心结子还未打成、定情之期还未说妥,它却涨起大潮,催着行舟早发。可是,当他俩泪水盈眶之时,它也把潮头悄悄涨到与岸齐平;似乎只等着泪珠夺眶而出,它也要让潮水涌向四野一般。
名家点评
彭孙遹《金粟词话》:林处士妻梅子鹤可称千古高风。乃其《长相思》惜别词云云,何等风致。闲情一赋,讵必玉瑕珠颣耶。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这首短词,寓情于景,将送行妇女的离愁别恨融于对山水无情的怨意之中,别具一格。
作者简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前一篇:潘阆《酒泉子·长忆西山》赏析
后一篇:杨亿《少年游·江南节物》赏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