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欧阳炯《清平乐·春来阶砌》赏析

(2018-09-24 11:49:55)
标签:

唐宋词

欧阳炯

闺思

杂谈

《清平乐》欧阳炯
春来阶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蒂,春燕舞随风势。
春幡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缭乱,非干春梦无凭。

这首《清平乐》八句竟用了十个“春”字,却不使人感到别扭,真可谓之奇文。
诗歌句句用同一个字,五代之前已有此体,如南朝名篇《西洲曲》中间十句连用七个“莲”字,增添了全诗的韵味:“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作家对此手法自然乐于借鉴,从陶渊明《止酒》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他们的重复给了人多少美的享受。欧阳炯正是接受了这一传统来写《清平乐》的。
上片写深闺外的春色。
“春来阶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蒂,春燕舞随风势。”这首词上片是说,春天来到了屋基的阶沿,春雨细如丝。春天的地上飘满了红杏的花蒂,春燕随着风势起舞。
第一个“春”字,指春天。阶砌,为屋基的阶沿,蜀中一般用青砖和青石、红沙石砌成,下为阳沟以承屋檐上的雨水。阶砌本身是反映不出季节变化的,但砖石缝隙间生的草春绿秋黄,能使人产生换季之感,所以杜甫《蜀相》诗说:“映阶碧草自春色。”这第一句写的春天来了就是由物候变化给人的印象。春天多小雨,春风化雨,春天的雨,一般都是细细的,春雨绵绵。这座庭院还种有花木,从闺中往外望,透过雨帘只见是满地飘落的杏花。“春地满飘红杏蒂”虽未写树而庭树自见,虽未写风而春风摇动青枝绿叶的情景已经摄入画面,而且从杏花开落又点出了春深。紧接下去写春燕在雨中忙碌:“春燕舞随风势。”这一笔把闺房外的春光写得更热闹了,从而也反衬出闺中的寂寞。燕归人未归,能不引起思妇内心深处感情的波涛?
下片转入表现闺妇的生活和春愁。
“春幡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下片的前两句是说,春旗和制作春旗的丝织品仍在一旁放置着,春天的夜里闺中孤灯一盏。
这两句写的是闺中夜景,春幡,春旗。古代风俗于立春日悬挂春幡作为春天来了的象征。也有用丝织品做成小旗插在头上或树上表示迎春。缯,丝织品的总称。春缯等于说春纱,指做春旗的薄而稀的丝织品。这里是说在闺中的灯下放着为迎接立春日而精心制作的小春旗,它原是等待丈夫归家后插在鬓边出外游春的,谁知丈夫没有归来,至今已是杏花飘的时节还闲置在那里,无心收拾。两句仍是写景,可它是闺妇眼中之景,是她独坐所伴之物。
“自是春心缭乱,非干春梦无凭。”末两句是说,只是自己春心缭乱,想得太多了,而那个好梦却是毫无凭准。
最后两句描写了她在等待中的矛盾心情。原来是她做了个好梦,梦见自己心爱的人儿回来了,却是毫无凭准。想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一次了,于是她悟到,不是春梦无凭,而是自己春心缭乱,想得太多太好了。
欧阳炯《清平乐》中的“春”字看似重复,实质富有变化。词中的“春”、“春雨”、“春地”、“春燕”、“春幡”、“春缯”、“春闺”、“春灯”、“春心”、“春梦”,可以说是小同而大异的事物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用它们为表现闺思渲染了春的气息。所以他虽用了一连串的“春”字,却不是游戏文字。诗里有此体,词里也少不了它。

附录《清平乐》欧阳炯
春来阶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蒂,春燕舞随风势。
春幡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缭乱,非干春梦无凭。

注释

⑴幡:春旗,旧俗在立春日挂春幡,作为春至的象征。春缯:春衣。缯:丝织物的总称。

撩乱:纷乱。

⑶无凭:无依据。

https://p1.ssl.qhmsg.com/t012912b7d2484af3a4.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