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珣《河传·去去》赏析

标签:
唐宋词李珣离情别恨杂谈 |
《河传》李珣
去去!何处?迢迢巴楚,山水相连。朝云暮雨,依旧十二峰前,猿声到客船,
愁肠岂异丁香结?因离别,故国音书绝。想佳人花下,对明月春风,恨应同。
此词与《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可说是姊妹篇。同以三峡风光和神女故事为题材,抒发离情别恨,风格质实直率而又清空玩转,两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在《花间集》中是较为特出的。
“去去!何处?迢迢巴楚,山水相连。”开头几句是说,去啊去,到何处去?迢迢巴楚地带,山水相连。
起句劈头两叠字,仄韵。“去去”,声调凄恻,郁郁离情,迷茫惆怅,溢于言表。此行何去?便是那“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水经注。江水》)的三峡。“迢迢巴楚,山水相连”两处,用大笔浓墨挥洒,写成一幅山水长卷,空间异常高远广漠,突出了三峡的壮伟,形象瑰玮;境界阔大。
“朝云暮雨,依旧十二峰前,猿声到客船。”这三句是说,朝云暮雨,依旧在十二峰前,猿的啼声随风传到客船。
巫山奇观与神女传说早已结下不解之缘。“朝云暮雨,依旧十二峰前”两句,既是峡谷气象与景色的典型描绘(清晨,彩云萦绕望霞峰顶,时聚时散,薄暮,湿气蒸郁,雨水蒙蒙),同时又是神女行踪的形象写照(宋玉《高唐赋》)“旦为行云,暮为行雨”。在这里,神女传说与云雨巫山十二峰的真实刻画相结合,是神话,仿佛又是现实,亦虚亦实,虚实结合,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和深刻的美感享受,诗味无穷。上片结句“猿声到客船”,是巫峡景物的一个特写镜头:两岸猿声,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由远而近,随风飘荡,传至客船,一阵阵敲打游子的心弦,勾起他浓重的离愁别绪。词中通过猿声的实写,渲染出一种哀伤的气氛,流露了一股悠悠的情思,写得含蓄蕴藉而又空灵传神,质实中见清空。
“愁肠岂异丁香结?因离别,故国音书绝。”这两句是说,愁情就像丁香的花蕾郁积不开,因为离别,故国讯息书信已经断绝了。
过片起句“愁肠岂异丁香结”
,承上启下,接写离愁。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词人用以比喻“因离别,故国音书绝”而引起的愁情,郁积不开,落笔婉转委曲,极富象征意味。
“想佳人花下,对明月春风,恨应同。”末三句是说,想那佳人在明月、春风、花下的美好环境氛围中,也因为离别之故,而与自己同愁同恨。
结尾三句,不实写游子对心上人的拳拳思慕,却虚写佳人。从己方不堪之情拟想对方也应该是同样如此,从对方应该如是,双倍写出自己之恨之愁。“恨应同”只寥寥三个字,而全篇意思,尽皆消纳其中,通过它,把双方心心相印的深情像镜中影、水中月那样表现得异常清晰、明朗、具体,可谓玲珑剔透。
附录《河传》李珣
去去!何处?迢迢巴楚,山水相连。朝云暮雨,依旧十二峰前,猿声到客船。
愁肠岂异丁香结,故国音书绝。想佳人花下,对明月春风,恨应同。
注释
迢迢巴楚--意思是巴山楚水,相隔遥远。迢迢:遥远。巴:四川一带。楚:江汉一带。
丁香结--丁香的花蕾,含苞不放。
故国--故乡,这里指蜀地。
想佳人三句--意思是遥想美人在花下,迎春风,对明月,她的离愁别绪,是同我一样的。冰本断为:"想佳人花下对明月,春风,恨应同。"
后一篇:宜昌外滩——天然塔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