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延巳《抛球乐·酒罢歌余兴未阑》赏析
(2018-08-03 11:51:26)
标签:
唐宋词冯延巳美人月下杂谈 |
《抛球乐》冯延巳
酒罢歌余兴未阑,小桥秋水共盘桓。
波摇梅蕊当心白,风入罗衣贴体寒。
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
冯延巳的这首词,就其内容而言,无非是写士大夫酒罢歌余个人感情上的一种追求,而其用笔含蓄婉约,有一种深厚丰美的意蕴,这种艺术特点颇值得注意。
“酒罢歌余兴未阑,小桥秋水共盘桓。”开头两句是说,宴散人归之时仍然意犹未尽,来到幽静的“小桥秋水”观风景来了。
一个“共”字,很值得注意,隐隐透露出盘桓于小桥秋水之上的,并非作者孤单一人,他身边仿佛还有人在。所谓“共盘桓”,正是共伊人流连于“小桥秋水”间,不忍离去,这也就是“酒罢歌余兴未阑”的真正原因吧。
“波摇梅蕊当心白,风入罗衣贴体寒‘’。这两句是说,美人额上梅妆在水波中摇曳生姿,寒风吹透美人身上的罗衣直逼肌体。
那么“共盘桓”的是什么样的人呢?作者从倒影在桥下秋水中的情形来写伊人。“波摇梅蕊当心白”,粗粗读来,或误以为是写梅花倒映在波心摇荡出一片白色光影。细细体味,未必实写梅花倒影,而是水中映出的如花人面。相传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拂之不去。自后女子便竞作梅花妆。本篇中的“波摇梅蕊”,实是写美人额上梅妆在水波中摇曳生姿的美景。词不正面写人,而是写倒映水中之人影;又不直接写人影,而是以局部梅妆代美人芳容。用笔曲折含蓄,而又富有韵味,给人以惝恍迷离之美感,可谓匠心独运。“风入罗衣贴体寒”,则是用直笔写桥上人。诗词中的“罗衣”,多指女子所服。结合首句“歌余”,此美人身份可知。清风明月之夜,与美人“小桥流水共徘徊”,是何等美好的境界。风儿透入薄薄的罗衣,而至于“贴体”,更加生动的显示出佳人美好的体形,而一个“寒”字,实写夜已深沉。这一句字里行间含蓄着词人对伊人的爱怜关切之情。
“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末两句是说,暂且不要急着回家,应该继续尽兴在这个宴欢散后的夜晚。
时间已经很迟,应该回去了,而又恋恋不去的原因,仍然是“兴未阑”。结尾两句又用兼有劝说与感叹的语气,申足“兴未阑”三字之意。这两句回应首句“酒罢歌余”,透露出“小桥秋水共徘徊”之人,正是樽前献歌的女子,如此良宵,就更值得留恋了。
据史料记载,冯延巳在南唐中主李璟时代,仕宦通显,位至台辅,政治上却碌碌无为,日与朋友宴集,耽于逸乐,上面这首词是写他自己逸乐生活的一个片段吧。但其艺术手法隐约含蓄,使人感到扑朔迷离,如此词中“共盘桓”的女子,看上去如为层层云雾所遮掩的月里嫦娥,恍惚使人感觉到是她,而又看不到她。她开始引起读者的注意,是共盘桓的“共”,然后词人又以闪烁其词的“梅蕊”、“罗衣”暗示其性别,最后才用“须尽笙歌此夕欢”,点出歌女身份。如此一步一步的暗示,可见运思何等细密。虽然这首词不过是写男女之情,而词人着重写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并渗杂着某种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加之写法的含蓄婉约,使读者感到它意蕴深美,大有“遇美人于月下”的意境。
附录《抛球乐》冯延巳
酒罢歌余兴未阑,小桥清秋水共盘桓。
波摇梅蕊当心白。风入罗衣贴体寒。
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
前一篇:冯延巳《长命女·春日宴》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