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凝《天仙子·洞口春红飞簌簌》赏析

标签:
唐宋词和凝天仙子天台山杂谈 |
《天仙子》和凝
洞口春红飞簌簌,仙子含愁眉黛绿。阮郎何事不归来?
懒烧金,慵篆玉。流水桃花空断续。
黄昇在《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指出:“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女冠子》则述道情,《河渎神》则咏祠庙,大概不失本题之意。”这首词也是依调名本意而写,词中的女主角正是一位“天仙子”,也就是传说刘晨、阮肇在天台山所遇之仙女。据刘义庆《幽明录》所述:东汉明帝时,浙江剡县人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路,经十余日,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桃树,登山噉桃,饥止体充,下山,在一大溪边遇二女子。资质妙绝。随至其家,留半年。还乡后,邑屋改异,无复相识,子孙已历七世。这是一个极富幻想色彩的美好的故事,而这首词又可视作这一故事的余韵,是想象刘、阮别去后山中仙子的缠绵缱倦的相思之情。
和凝的《天仙子》词本有二首,这是第二首。第一首是:“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拈红豆弄。翠蛾双敛正含情,桃花洞。瑶台梦。一片春愁谁与共?”
“洞口春红飞簌簌,仙子含愁眉黛绿。”第二首词开头两句是说,暮春桃花洞口不停的有落花飘落,仙子黛绿色的眉间饱含着愁思。
这第二首词紧承第一首词的末句,进一步写这位仙子的无人与共的“春愁”,而她的春愁是与离恨交织在一起的。起句以“洞口”二字点明这是洞天仙境,以“春红”二字显示这是阳春季节。这上半句四个字描绘的正是第一首词中的“桃花洞”,而句末的“飞簌簌”三字则把桃花洞染上了一层凄迷的色彩,既与第一首末句的“一片春愁”暗相合拍,也为次句所写的“仙子含愁”安排了一个合适的背景。
“阮郎何事不归来?”这句是说,阮郎啊,你为了什么事不回来呢?
第三句是点睛之笔。这是一句相思情切而又明知仙凡路隔、郎君归来无望的独白,也是一句无可奈何的诘问之词。
“懒烧金,慵篆玉。”这两句是说,懒惰做炼丹、书符一类的功课,连修炼也无心了。
“烧金”、“篆玉”指道家的炼丹、书符。只因阮郎不归来,这位身披金缕衣、手拈相思豆的仙子,始而“含情”,继而“含愁”,终而连修炼也无心了。其春愁和离恨是步步深化的。
“流水桃花空断续。”末句是说,落红漂流,春事已空,不堪回首。
结句以“流水桃花”四字写刘、阮所见的桃树和溪流,这正是仙子最难忘的与刘、阮相遇之地,而全句的意境则与李煜《浪淘沙》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两句相似。作为一个以景结情的句子,它不脱不粘,宕出远神。句中的一个“空”字,也说明这场仙、凡间的恋爱如第一首词所说,只是瑶台一梦,而今回首成空了。
刘、阮上天台的传说与牛郎与织女之类的神话一样,无非寄美好的幻想与另一世界,希冀通过仙、凡的结合,实现在尘世永远实现不了的愿望。这首词则从对面着笔,揭示在非复人间的洞天福地中也得不到这种爱情与幸福。词中仙子所为之魂牵梦萦的正是人间的恋情。这一恋情的得而复失,竟使她身在仙境而如坐愁城,深深为相思所苦。刘、阮故事本身是从凡人对仙遇的向往运思,这一首词是从天仙对尘缘的眷恋落想,两者的会合点则是人间天上对爱情与幸福的永恒追求。
附录《天仙子》和凝
洞口春红飞簌簌、仙子含愁眉黛绿。阮郎何事不归来?懒烧金,慵篆玉。流水桃花空断续。
作者简介
和凝(898~955),五代词人。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东)人。公元916年(后梁贞明二年)登进士第。后唐时官至中书舍人,工部侍郎。公元940年(后晋天福五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入后汉,封鲁国公。后周时,赠侍中。著作甚多,今多不传。现存有《宫词》百首等。少年时好为曲子词,所作流传和影响颇广,故契丹称他为“曲子相公”。词多以华艳辞藻写男女情事,能状难状之情景,但殊少深刻感人之作。《花间集》录20首,《全唐诗》录24首。近人刘毓盘辑得29首,编为《红叶稿》1卷。事迹见新、旧《五代史》本传。

前一篇:李存勖《忆仙姿》赏析
后一篇:和凝《春光好·蘋叶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