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赏析

(2018-07-15 12:12:41)
标签:

唐词

温庭筠

闺情词

意象

杂谈

《更漏子》温庭筠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晨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更漏子》,即所谓夜曲。本篇所写的也正是一位女子长夜闻更漏声而触发的相思与惆怅。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起首三句是说,柳丝柔长,春雨霏霏,花丛外漏声不断传向远方。
开头三句看似平列写景,实际上是以柳丝之长、春雨之细烘托漏声。春夜,霏霏细雨,悄然飘洒,细雨轻风中,柳丝悠悠飘拂,花外传来滴滴更漏。夜深人静,漏声似乎变得特别悠长而遥远。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往往不大拘泥于客观的真实,而多诉诸人的主观感觉。暗夜兼雨,似不可能目接“柳丝长”的景象,但雨丝之于柳丝,形状意态本有相似之处,女主人公夜闻雨丝声细之际,不妨因日间所见的景象和经验,自然联想到夜雨中的柳丝。因此“柳丝长”的视觉形象即因“春雨细”的听觉形象触类而生。静夜闻更漏,往往感到其声悠永,仿佛来自花外某一遥远的地方,故有“花外漏声迢递”的感觉。词人这样写,无非是要借细长袅娜的柳丝、迷蒙霏微的雨丝,烘托漏声的悠长、深远和轻细,造成一种轻柔、纤细、深永而带有迷惘情调的氛围,以表现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和她长夜不寐、愁听漏声时深长柔细的情思。在情景相互渗透交融中,柳丝、雨丝之于情思,漏声之于心声,也就浑然莫辨了。
“惊塞雁,起晨乌,画屏金鹧鸪。”这是说塞雁向南归去令人惊心,杂乱的晨乌寻觅着栖巢,望着画屏上对对金鹧鸪令人格外感伤。
雨夜漏声之中,传来塞雁、晨乌的鸣叫声,在长夜不寐的怀人者听来,仿佛是这漏声所惊起的。这和实际生活的情形相差甚远,但就特定情境的女主角来说,却是感觉的真实。静夜怀人,相思无寐,本来隐约细微的更漏声几乎吸引她的全部注意力,感觉中不觉将漏声放大了好多倍。这真切的表达了女主人公静夜闻漏声过程中间,闻乌啼、雁鸣所引起的寂寥、凄清和骚屑不宁的心理状态。两句之下,陡接“画屏金鹧鸪”一句,乍读很令人费解。对于这一句,读者可以根据全词所写的相思惆怅之情来理解,它表明,在屏中人的眼里,画屏上的金鹧鸪虽身居华屋,却未必不感到孤寂,和自己有同样的苦闷。这里采用的是一种暗示手法。
上片围绕漏声写相思中的女子对外界的种种感受和印象,过片转笔正面描写她的居住环境。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这三句是说,薄薄的香雾透入帘幕之中,美丽的楼阁池榭啊再无人一起观赏。
“谢家”,即谢娘家,借指女子所居。霏微轻淡的香雾,笼罩着这座华美的池阁,透入层层帘幕。环境是美好的,但身披香雾的女主人公却因寂寥中的相思而感到分外怅惘。“惆怅”二字,虽只略作点染,上片结句的意蕴借此可约略想见,上下片之间也借此勾连暗度。
“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末三句是说,绣帘低垂独自背着垂泪的红色蜡烛,长夜不断远方亲人啊可知道我的衷肠。
结尾三句似续写女主人公在惆帐索寞中黯然入梦,但也可理解为她的内心独白。长夜相思,寂寥惆怅,在意绪索寞中不得不背对红烛,低垂帘幕,想借寻梦来暂解惆怅,稍慰相思。但转而又想,所思者是否也像自己一样,在异地夜雨闻漏,耿耿不眠呢?恐怕自己的相思乃至长梦,对方根本就不知情呢。这几句怨怅中含无限低徊之意,显得特别蕴藉深厚。
这首词绮艳含蓄,王国维拈出此首中“画屏金鹧鸪”一句,来形容温庭筠词的词品和风格,看来是有见地的。

附录《更漏子》温庭筠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晨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译文
柳丝柔长春雨霏霏,花丛外漏声不断传向远方。塞雁向南归去令人惊心,杂乱的城鸟寻觅着栖巢,望着画屏上对对金鹧鸪令人格外伤感。
薄薄的香雾透入帘幕之中,美丽的楼阁池榭啊再无人一起观赏。绣帘低垂独自背着垂泪的红色蜡烛,长梦不断远方亲人啊可知道我的衷肠?

注释
更漏:古人用铜壶滴漏来计时,将一夜分为五更。
子:曲子的简称。
漏声:指报更报点之声。
迢递(tiáo dì):遥远。
塞雁:北雁,春来北飞。
城乌:城头上的乌鸦。
画屏:有图饰品的屏风,为女主人公居室中的摆设。
金鹧鸪(zhè gū):金线绣成的鹧鸪,可能绣在屏风上,也可能是绣在衣服上的。
薄:通“迫”,逼来。
惆怅(chóu chàng):失意、烦恼。
谢家池阁:豪华的宅院,这里即指女主人公的住处。谢氏为南朝望族,居处多有池阁之胜。后来便成为一共名。韦庄归国遥词中有“日落谢家池阁”句。
红烛背:背向红烛;一说以物遮住红烛,使其光线不向人直射。

名家点评

尤侗《花间集评注》卷一:飞卿《玉楼春》、《更漏子》,最为擅长之作。

张惠言词选》卷一:"惊塞雁"三句,言欢戚不同,兴下"梦长君不知"也。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此言苦者自苦,乐者自乐。

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卷一:思君之词,托于弃妇,以自写哀怨,品最工,味最厚。

陈廷焯《云韶集》卷二十四:明丽。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更漏子》,与《菩萨蛮》词同意。"梦长君不知"即《菩萨蛮》之"心事竞谁知"、"此情谁得知"也。前半词意以鸟为喻,即引起后半之意。塞雁、城乌,俱为惊起,而画屏上之鹧鸪,仍漠然无知,犹帘垂烛背,耐尽凄凉,而君不知也。

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全词意境尚佳,惜"画屏金鹧鸪"一句强植其间,文理均因而扦格矣。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不同风格的温韦词》:这一首是描写相思的词。上片开头三句是说:在深夜里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来的漏声,这声音好像柳丝那样长,春雨那样细。由此可知,已经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了。同时也点出人的失眠,因为只有夜深失眠的人,才会听见这又远、又细、又长的声响。下面"惊塞雁"三句是说:这漏声虽细,却能惊起边疆关塞上的雁儿和城墙上的乌鸦,而只有屏风上画的金鹧鸪却不惊不起,无动于衷。事实上细长的漏声是不会惊起"塞雁"与"城乌"的,这是作者极写不眠者的心情不安,感觉特别灵敏。……鹧鸪不惊不起,是何道理?这使我们想起温庭筠《菩萨蛮》词中有"双双金鹧鸪"之句,由此可以悟这首词写金鹧鸪不惊不起,是由于它成双成对,无忧无愁。这样写的目的,正是反衬人的孤独。……下片结句点明"惆怅"的原因,也很隐微曲折。一首四十多字的小令,而写来这样婉约、含蓄,这正是温庭筠小令的特有风格。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塞雁"、"城乌"是真的鸟,屏上的"金鹧鸪"却是画的,意想极妙。……"谢家池阁",字面似从谢灵运《登池上楼》诗来,词意盖为"谢娘家",指女子所居。韦庄《浣溪沙》:"小楼高阁谢娘家。"这里不过省去一"娘"字而已。

吴世昌《词林新话》卷二:飞卿《更漏子》写暮春景色。柳絮已飘尽,无絮可飘,不可咏絮,故曰:"惆怅谢家池阁",正用咏絮故事,当然要说"谢家",亦兼叹春色已尽。"谢家池阁",或注为谢娘家,添入一"娘"字,把道韫之大家闺秀,改成倡家之通称,岂不唐突古人?……此词关键全在下片。由末句说明上片之"塞雁"、"城乌",皆梦中所见,因而惊醒,则其人仍独宿于金鹧鸪之画屏前。下片写醒后情景,点出帘幕中所卧者乃谢家姑娘(以专名作为共用名)。"红烛背,绣帘垂"二句,正小山"酒醒帘幕低垂"一语所本。凡此皆文人代怨女作怀人之词也。而张惠言《词选》评上片末三句曰"三句言欢戚不同",亦峰亦日:"此言苦者自苦,乐者自乐。"两说皆非真不知所云,试问谁欢谁戚,谁苦谁乐?

华钟彦《花间集注》卷一:按塞雁,城乌,对文。此言漏声迢递,非但感人,即征塞之雁,闻之则惊;宿城之乌,闻之则起,其不为感动者,惟画屏上之金鹧鸪耳。以真鸟与假鸟对比,衬出胸中难言之痛,此法惟飞卿能之。

https://p1.ssl.qhmsg.com/t01d974eb98d11f7f30.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