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罗隐《赠妓云英》赏析

(2018-05-24 08:16:01)
标签:

唐诗

罗隐

愤慨

调侃

杂谈

《赠妓云英》罗隐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罗隐一生怀才不遇,他“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却屡次科场失意。此后转徙于节镇幕府,十分潦倒。罗隐当初以寒士身份赴举,路过钟陵县(今江西进贤),结识了当时乐营一个颇有才思的歌妓云英。约莫十二年光景,他再度落第路过钟陵,又与云英不期而遇。见她仍隶名乐籍,未脱风尘,罗隐不胜感慨。更不料云英一见面却惊诧道:“怎么罗秀才还是布衣!”罗隐便写了这首诗赠她。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钟灵醉饮一别已经十余春,又见到云英轻盈的掌上身。
这首诗为云英的问题而发,是诗人的不平之鸣。但一开始却避开那个问题,只从叙旧平平道起。十二年前,作者还是一个英敏少年,正意气风发;歌妓云英也正值妙龄,色艺双全。。“酒逢知己千杯少”,当年彼此互相倾慕,欢会款洽,都可以从“醉”字见之。“醉别十余春”,显然含有对过去时光的痛悼。十余年转瞬而过,作者是老于功名,一事无成,而云英也该人近中年了。首句写“别”,第二句则写“逢”。前句兼写彼此,次句侧重写云英。相传汉代赵飞燕身轻能作掌上舞(《飞燕外传》),于是后人多用“掌上身”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妙。从“十余春”后已属半老徐娘的云英犹有“掌上身”的风采,可以推想她当年是何等美丽出众了。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我没有取得功名你也没有嫁人,难道我们两个都不如别人?
如果说第二句啧啧赞美云英的绰约风姿是一扬,那么,第三句“君未嫁”就是一抑。如果说首句有意回避了云英所问的话题,那么,“我未成名”显然又回到这话题上来了。“我未成名”由“君未嫁”举出,转得自然高明。宋人论诗最重“活法”——“种种不直致法子”(近人陈衍《石遗山诗话》)。其实此法中晚唐诗中已有大量运用。像这首诗的欲就先避、欲抑先扬,就不直致,有活劲儿。这种委婉曲折、跌宕多姿的笔法,对于表现抑郁不平的诗情是很合宜的。既然引出“我未成名君未嫁”的问题,就理应说个所以然。但末句仍不予正面回答,促使读者去深思。它包含丰富的潜台词:即使退一万步来说,“我未成名”是“不如人”的缘故,可“君未嫁”又是为什么?难道也是“不如人”吗?这显然说不过去(前面以说她美丽出众)。反过来又意味着:“我”又何尝“不如人”呢?既然“不如人”这个答案不成立,那么“我未成名君未嫁”原因到底是什么,读者也就可以体味到了。结句读来深沉悲痛,一语百情,是全诗不平之鸣的最强音。
这首诗以抒发作者之愤为主,引入云英为宾,以宾衬主,构思巧妙。赞美云英出众的风姿,也暗况作者有过人的才华。赞美中包含着对云英遭遇的不平,连及自己,又传达出一腔傲岸之气。“俱是”二字蕴含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切同情。不直接回答自己何以长为布衣的问题,使对方从自身遭际中设想体会它的答案,语意简妙,有极强的启发性。
从文字风格来看,此诗寓愤慨于调侃,化严肃为幽默,哈哈一笑,耐人寻味。

附录《赠妓云英》罗隐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译文
钟陵醉饮一别已经十余春,又见到云英轻盈的掌上身。
当年我未成名你也未出嫁,难道我们两个都不如别人?

注释
⑴钟陵:县名,即今江西进贤。
⑵掌上身:形容云英体态窈窕美妙。此用赵飞燕典故。据《飞燕外传》载,汉成帝之后赵飞燕体态轻盈,能为掌上舞。后人多用“掌上身”来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妙。
⑶卿:古代用为第二人称,表尊敬或爱意。此指云英。成名:指科举中式。唐张籍《送李余及第后归蜀》:“十年人咏好诗章,今日成名出举场。”
⑷俱:都。

名家点评

五代后蜀何光远:罗秀才隐,傲睨于人,体物讽刺。初赴举之日,于钟陵筵上与娼妓云英同席。一纪后,下第,又经钟陵,复与云英相见。云英抚掌曰:"罗秀才犹未脱白矣。"隐虽内耻,寻亦嘲之:"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鉴诫录》)

清代黄周星:"未成"、"未嫁",足伤心矣;又接"可能"一句,不觉令人迸泪。(《唐诗快》)

清代李锳:迟暮之感,一往情深。(《诗法易简录》)

清代洪亮吉:"我未成名君未嫁",同伤沦落也;"尔得老成余白首",同悲老大也:用意不同,而寄慨则一。(《北江诗话》)

作者简介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https://p1.ssl.qhmsg.com/t011168a81410d62af5.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