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龙虎山天师府游记

标签:
游记天师府道教祖庭张天师福地 |
龙虎山的碧水丹山、古崖墓群与道教圣地被誉为三绝,游览了碧水丹山和古崖墓群后,已是中午时分,我们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师府。时近正午,烈日炎炎,我们团队中有些游客没有去,我为他们深感惋惜,要知道,龙虎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发祥地。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龙虎现,山因得名。”中国古典名著《水浒》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把它的美妙与神奇描绘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可见道教和龙虎山的不解之缘。
天师府全称“嗣汉天师府”,来源于元世祖忽必烈封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其意表明自东汉开始,代代相传,道脉悠长。我国源源不断流传至今的三教中,儒教源于孔孟,是官教;佛教来源于印度,是外来教;真正来自于民间的只有道教。从东汉第一代张天师张道陵算起,张天师在龙虎山承袭了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是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道教,倍受历代帝王推崇。三十六代天师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官封一品(相当于宰相官职),天师府被称为龙虎山中宰相家;明代朱元璋则更对道教恩宠有加,“永掌天下道教事”,
有北孔(孔夫子)南张(张天师)之称。而龙虎山的天师府的建筑规模是全国所有私家府第中唯一可以与孔府相媲美的。
天师府位于贵溪上清镇,原见于龙虎山脚下,门临泸溪河,面对琵琶山,依山带水,气势雄伟。
天师府府门(头门)坐北朝南,临江耸立,巍峨高大,府门宽18.9米,高10.35米,开中东西三扇门,中门正上方悬“嗣汉天师府”直匾一块,金光夺目。前正中两柱挂有黑底金字抱柱对联,上联:麒麟殿上神仙客,下联:龙虎山中宰相家。
仪门是明清两代官署大门之内的门,既取“有仪可象”之意,又表示立仪欢迎。甬道指庭院居中的通道,有官道的意思,古代文武官员至此都要下轿、下马,张天师则根据客人的身份在此迎送。
向里走去,玄坛殿,这里原是天使筑土为坛,讲经说法,祭祀天地的地方。法箓局原是明初兴建的两个机构:法箓局和提举署。正一派的符箓在此制作、盖印,然后对外销售;提举署,历代天师永掌天下道教事,这里是办事机构。2000年修复,现在供奉的是道教中地位较高的九位女神。
斗姥殿,供奉的是斗姥元君的法象全身,斗姥元君号“紫光夫人”,生了九个儿子,即天皇大帝、紫微大帝和北斗七星。
二门,距头门一百二十步,较头门矮三尺,红墙绿瓦,脊兽腾飞,是很有特色的古建筑,十二根大木柱设六扇三道,门上画有秦琼、尉迟恭、杨林、罗成、程咬金、单雄信六尊象为三对门神,上书“敕令旨”三个金字(意为天师敕命,告诫鬼魅之意)前两柱有黑底金子抱柱对联。上联:道高龙虎伏,下联:德重鬼神钦。
狐仙堂,相传是天使祀奉狐仙之所,堂内设有供桌、神台、长明灯等供品神器。狐仙堂有许许多多美丽的传说。大致说来,离此地不远的云台山有黄白二狐仙,对天师修道贡献良多,自从明代以来便悬挂神像进行祀奉。狐仙传说,全国各地很多,此处即是狐仙的“总坛”。
万法宗坛是道教祖庭的象征,建有三殿。
天师府的主要建筑目前尚存古建筑6000平方米,全部雕花镂刻,朱红细漆,古色古香,一派仙气,不但在道教界很有影响,而且拥有许多文化古迹。最有名的是第四十代天使铸造的铜钟,造于公元1351年,重达9999斤,另外灵泉井也很有名。
天师府豫樟成林,古木参天,浓荫散绿,犹如仙都。在后门边还有放生池。
天师府被尊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二福地,来龙虎山到此一游,绝对是正确的选择。
前一篇:江西龙虎山泸溪河畔仙境风光游记
后一篇:福建武夷山齐云峰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