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玉《放鱼》赏析

标签:
唐诗李群玉成龙铦钩杂谈 |
《放鱼》李群玉
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
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
这是咏物诗中一首富有哲理的佳作,篇幅短小,意味隽永。唐代咏物诗不少,但写鱼的专篇仍然不多,所以这首《放鱼》是独具一格的难能可贵之作。
这首诗从题目上看,是写诗人在将鱼放生时对鱼的嘱付,全诗以呼告式结撰成章。
“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希望你这鱼儿早日寻觅到一个广阔的自由的能够成为龙的天地,不要在这风波险恶的江湖上毫无目的地漫游。
一开始就用了一个与鱼有关的典故,妙合自然。《水经注·河水》:“鳣鲤出巩穴三月则上度龙门,得度者为龙,否则点额而还。”在我国古代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传说中,龙是一种有鳞有须,能兴风作浪的神奇动物,因此为龙或化龙历来就象征着飞黄腾达。但诗人运用这个典故却另有新意,他是希望所放生的鱼能够寻觅到一个广阔自由的没有机心的世界。一个“早”字,更显示诗人期望的殷切。“漫游”本来就是鱼所独有的生活习性。但在这里,“莫漫游”和“早觅”的矛盾逆折,却又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悬念:为什么期望鱼儿要早日为龙,又劝它莫游于江湖之中呢?
“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你不要迷恋那美美的香饵,一经吞下那就是要你性命的锋利的鱼钩。
“香饵”和“鱼钩”也都是与鱼的生活与命运紧密相关联的事物。这两句诗一气贯注,分外令人醒目。“铦”,是锋利之意。“铦钩”与“香饵”相对成文又对比尖锐,那触目惊心的形象可以激发人们许多联想。“须知”是诗人告诫的声态,恳切动人。而“触口”则更描摹出那险象环生的景象,传神的表现出诗人对鱼的怜惜、担心的情态。寥寥二十字,处处围绕着题目《放鱼》来写,用语看似平易,运笔却十分灵动而巧妙。
这首诗,题材独特,角度新颖。作者既入乎其内,深入的体察了鱼的习性、情态和生活环境,作了准确的而非泛泛的描写;又出乎其外有尺寸之于联想到广阔的社会人生,言在此而意在彼,抒发的是封建社会中善良的人们对于险恶的社会的一种普遍的感受。让读者受到诗中寓意的暗示和启发,妙悟人生,这就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附录《放鱼》李群玉
早觅为龙去, 江湖莫漫游。
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
作者简介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前一篇:李商隐《骄儿诗》赏析
后一篇:李群玉《引水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