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忆梅》赏析

标签:
唐诗李商隐咏物诗寒梅杂谈 |
《忆梅》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治今四川三台)后期之作。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滞留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依依不舍的向往着春天的景物。
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而是为滞留异乡而痛苦。梓州离长安近三千里,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李商隐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的邀请,来到梓州的。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寂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定定住天涯”,就是这个痛苦灵魂的心声。“定定”,犹“死死的”、“牢牢的”。诗人感到自己好像是永远的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这里,有强烈的苦闷,有难以名状的厌烦,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哀。在这里“定定”作为俚语入诗却富于艺术表现力。
为了克服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就有了第二句的转折:“依依向物华”。“物华”,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亲切留恋的情绪。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的柔情,一、二两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实际上“依依向物华”是因为“定定住天涯”而生,两种相反的感情是具有因果关系的。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寒梅最能惹起人们的怨恨,因为老是当作去年开的花。
三四两句,诗景又出现更大的转折。面对姹紫嫣红的“物华”,使人不禁想起了梅花。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盛开时,却早已花凋香尽,诗人遗憾之余,便不免对它怨恨起来了。由“向物华”而想到梅花,,这是一层曲折,由想到梅花而怨恨梅花,这又是一层曲折。“恨”正是“忆”的发展与深化。正像深切期待的失望会转化为怨恨一样。
李商隐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呢,是有着更内在的原因的,“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的特点,使诗人很自然的联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紧接着一连串不幸和打击,到入川以后,已经是少年壮志成浮云,意绪颇为颓唐了,这早朽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吗?正因为如此,看到和想到它,就会触动内心深处的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感,诗人自然不免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嗟叹了。
这首诗通过描写春日游玩,不见梅花这件事情,来表达诗人的身世之恨。全诗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在咏物诗中是难得的佳作。
附录《忆梅》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译文
滞留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依依不舍地向往着春天的景物。
寒梅最能惹起人们怨恨,因为老是被当作去年开的花。
注释
1、定定:唐时俗语,类今之“牢牢”。
2、天涯:此指远离家乡的地方,即梓州。
3、物华:万物升华,指春天的景物。
4、寒梅:早梅,多于严冬开放。
5、恨:怅恨,遗憾。
6、去年花:指早梅。因为梅花在严冬开放,春天的时候梅花已经凋谢,所以称为“去年花”。
名家点评
何焯:得名最早,却不值荣进之期,此比体也。纪昀:意极曲折。(《李义山诗集辑评》)
姚培谦:自己不能去,却恨寒梅,妙绝。(《李义山诗集笺注》)
屈复:“定定”字,俚语入诗却雅。一忆之由,二忆之时,三四忆之反词。(《玉溪生诗意》)
冯浩:梅寒大堪恨,忍令我定定天涯,恨之,故忆之,与下章(按指《天涯》)意同。(《玉溪生诗集笺注》)
黄叔灿:“定定”字新。“长作去年花”,“定定”意出,又妙在“依依”二字,如画家皴法,再即“定定”烘染,说得可怜。(《唐诗笺注》)
纪昀:末二句用意极曲折可味,但篇幅少狭耳。(《玉溪生诗说》)
https://p1.ssl.qhmsg.com/t0102c7ab752e9da1f8.jpg
前一篇: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
后一篇:李商隐《赠柳》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