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赏析

标签:
唐诗杜牧六朝范蠡杂谈 |
译文
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注释
⑴此诗作于文宗开成(836-840)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城东有宛溪,城东北有敬亭山。城中开元寺,原名永乐寺,东晋时建。
⑵人歌人哭:指人生之喜庆吊丧,即生死过程。《礼记·檀弓》:“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⑶范蠡:春秋时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五湖。《吴越春秋》:“范蠡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
⑷五湖:旧说太湖有五湖。
名家点评
《四溟诗话》:此上三句落脚字,皆自吞其声,韵短调促,而无抑扬之妙。
《唐音戊签》:《冷斋夜话》云:看似秀整,熟视无神气(“深袄帘幕”一联下)。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去”、“来”、“歌”、“哭”字,是再写一;“山色”、“水声”字,是再写二。妙在鸟、人平举,夫天澹云闲之中,真乃何人何鸟(“鸟去鸟来”二句下)。”金雍补注:“帘幕”五字是画“深秋”,“楼台”五字是画“落日”,切不得谓是写“雨”写“笛”。唐人法如此。
《碛砂唐诗》:敏曰:每于此等句法,最爱其全无衬字,而其中自具神通(“深秋帘幕”二句下)。
《初白庵诗评》:第二联不独写眼前景,含蓄无穷。
《唐三体诗评》:寄托高远,不是逐句写景,若为题所漫,便无味矣。“今古”二字,已暗透后半消息,五、六正为结句蓄势也。
《唐诗快》:奇语镵刻(“人歌人哭”句下)。可想可画(“深秋帘幕”句下)。
《唐诗绎》:此诗言人事有变易,而清景则古今不变易。“今古同”三字,诗旨点眼,全身提笔。
《唐诗成法》:一、二从宣州今古慨叹而起,有飞动之势。闲适题诗,却吊古。胸中眼中,别有缘故。气甚豪放,晚唐不易得也。
《一瓢诗话》:杜牧之晚唐翘楚,名作颇多,而恃才纵笔处亦不少。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直造老杜门墙,岂特人称小杜已哉!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七、八用感慨作结,生必有死,盛必有衰,此自然之理。
《历代诗法》:藻思蕴蓄已久,偶与境会,不禁触绪而来。
《唐诗笺注》:此伤唐末之乱,因念六朝,曰“今古同”。
《网师园唐诗笺》:三四无穷寄慨,五六写景处,可以步武青莲。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高调秀韵,两擅其胜(“深秋帘幕”联下)。
《西圃诗说》:唐人句如“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胡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人争传之。然一览便尽,初看整秀,熟视无神气,以其字露也。
《瀛奎律髓汇评》:何义门:六朝不过瞬息,人生那可不乘壮盛立不朽之功!然而此怀谁可与语?“风”“雨”二句,思同心而莫之致也。我思古人之功成身退如范子者,虽为执鞭,所欣慕焉。五六正为结句。纪昀:赵饴山极赏此诗,然亦只风调可观耳,推之未免太过。无名氏(甲):此诗妙在出新,绝不沾溉玄晖、太白剩语。许印芳: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洒脱,极含蓄,读之再三,神味益出,与空讲风调者不同。学者须从运实于虚处求之,乃能句中藏句,笔外有笔。若徒揣摩风调,流弊不可胜言矣。赵熙:风调好。
《唐宋诗举要》:吴北江曰:起四句极奇,小杜最喜琢制奇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