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霹雳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公元805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它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治今广西柳州)、漳州(治今福建龙海)、封州(治今福建长汀)和连州(治今广东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首联是说,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我们愁绪像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的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这么辽阔的境界和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的写入了这第一联统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霹雳墙。”颔联是说,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霹雳的土墙。
第二联写的是近处所见。唯其是近景见得真切,也就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比兴。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层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震颤。“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已投入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复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之盐,不见痕迹。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颈联是说,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柳江弯弯曲曲,像百结九转的愁肠。
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景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尾联是说,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文身之地;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迂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使互通音问,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的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越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读诗至此余韵袅袅,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由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这是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有兴,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动人图画;而主人公的神态和情怀,也依稀可见。这情怀,是特定的政治斗争环境所触发的。
附录:《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霹雳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解
1、大荒:旷远的广野。
2、惊风:狂风。
3、飐:吹动。
4、芙蓉:指荷花。
5、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6、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7、纹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译文
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
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
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
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名家点评
廖文炳:此子厚登城楼怀四人而作,首言登楼远望,海阔连天,愁思与之弥漫,不可纪极也。三四句唯“惊风”,故云“乱颴”,唯“细雨”,故云“斜侵”,有风雨萧条,触物兴怀意。至“岭树重遮”、“江流曲转”,益重相思之感矣。当时“共来百越”,意谓易于相见,今反音问疏隔,将何以慰所思哉?(《唐诗鼓吹注解》)
查慎行:(首二句)起势极高,与少陵'花近高楼'两句同一手法。
(《初白庵诗评》)
沈德潜:从高楼起,有百感交集之感惊风、密雨,言在此而意不在此。
(《唐诗别裁》)
俞陛云:唐代韩柳齐名,皆遭屏逐。昌黎《蓝关》诗,见忠愤之气,子厚柳州诗,多哀怨之音。起笔音节高亮,登高四顾,有苍茫百感之慨。三、四言临水芙蓉,覆墙薜荔,本有天然之态,乃密雨惊风横加侵袭,致嫣红生翠,全失其度。以风雨喻谗人之高张,以薜荔芙蓉喻贤人之摈斥,犹楚词之以兰蕙喻君子,以雷雨喻摧残,寄慨遥深,不仅写登城所见也。五、六言岭树云遮,所思不见,临江迟客,肠转车轮。恋阙怀人之意,兼而有之。收句归到寄诸友本意,言同在瘴乡,已伤谪宦,况音书不达,雁渺鱼沉,愈悲孤寂矣。(《诗境浅说》丙编)
https://p1.ssl.qhmsg.com/t015956d28d338bd58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