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春望》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此诗为长庆三年(823)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诗对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写。前六句都是一句一景,最后两句为一景。七处景色都靠“望”字把它们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首联是说,杭州城外望海楼披着明丽的朝霞,走在护江堤上踏着松软的白沙。
首句写登楼远望海天瑰丽的景色,有笼住全篇之势。作者原注云:“城东楼名望海楼。”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中“望海楼”作“望潮楼”,高十丈。次句护江堤指杭州东南钱塘江筑以防备海潮的长堤。清晨登望海楼,极目远眺,旭日东升,霞光万道,钱塘江水,奔流入海,护江长堤,闪着银光。此联把城外东南的景色,写得极其雄伟壮丽。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颔联是说,呼啸的钱塘江涛声春夜传入伍员庙,娇嫩的绿柳春色包蕴着苏小小家。
此联诗人把目光转到城内。杭州城内吴山(又称胥山)上有“伍员庙”。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辗转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先后打败了楚国、越国,后因劝吴王拒绝越国求和和并停止伐齐而见疏,终被杀害。据民间传说:他因怨恨吴王,死后驱水为涛,故钱塘江潮又称“子胥涛”。此诗通首所写均为白日眺望情景,“夜入”是想象之词,是说看见眼前钱塘江和伍员庙,想到夜里万籁俱寂之时,涛声传入庙中,特别清晰。“苏小”,即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苏小家”代指歌妓舞女所居的秦楼楚馆。这句正写题面的“春”字,点明季节,并以歌楼舞榭,写出杭州的繁华景象。应当注意的是,句中之柳非门前屋后之柳,而是极目远望到的园中之柳。“入”字、“藏”字极写望中之景,不但展现了眼前的景物,而且使人联想到伍员的壮烈,昔日杭州的繁华。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富有诗情画意。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颈联是说,红袖少女夸耀杭绫柿蒂织工好,青旗门前争买美酒饮“梨花”。
上两联主要是写自然景色,这一联则把重点放到人物风情上。“红袖”指织绫女子。“柿蒂”指织绫的花纹。作者原注云:“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酒旗”即酒招,代指酒店。“梨花”语义双关。作者原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趁梨花”是说正好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此联一句写妇女织绫,一句写游人沽饮。红袖翻飞,绫纹绮丽;梨花飘舞,酒旗相招。色彩之美,诗意之浓,读之令人心醉。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尾联是说,是谁开辟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长满青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绿色裙腰弯弯斜斜。
末联又把目光移到远处,写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结足春意。“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即白沙堤。作者原注云:“孤山寺路在湖州中,草绿时,望如裙腰。”“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不仅写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蒨,露草芊绵的迷人景色,而且把从远处俯览西湖的景象写的逼真生动。同时,写裙腰,自然使人联想到裙,宛若看到彩裙飘逸如湖面的水光波影;由裙,自然联想到妩媚秀丽的西湖,岂非美丽少女的化身?
这首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就像用五色彩笔,画出一幅《杭州春望图》。画面以春柳、春草、春树及江水、湖水的翠绿为主色,又以红袖、彩绫、酒旗、绿裙腰加以点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间,把杭州的春光装点得美丽无比,散发着浓郁的春意。诗在写法上,由城外之东南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错落有致。同时,又将写景与咏古摄自然之景同记风物人情结合起来,不但景物丰富多彩,而且富有历史人文、民俗风情,写出了杭州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
附录:《杭州春望》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蹋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译文
杭州城外望海楼披着明丽的朝霞,走在护江堤上踏着松软的白沙。
呼啸的钱塘涛声春夜传入伍员庙,娇嫩的绿柳春色包蕴在苏小小家。
红袖少女夸耀杭绫柿蒂织工好,青旗门前争买美酒饮“梨花”。
是谁开辟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长满青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绿色裙腰弯弯斜斜。
注释
⑴望海楼:作者原注云:“城东楼名望海楼。”
⑵堤:即白沙堤。
⑶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其父兄皆被楚平王杀害。伍员逃到吴国,佐吴王阖庐打败楚国,又佐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因受谗毁,为夫差所杀。民间传说伍员死后封为涛神,钱塘江潮为其怨怒所兴,因称“子胥涛”。历代立祠纪念,叫伍公庙。连立庙的胥山也称为“伍公山”。
⑷苏小:即苏小小,为南朝钱塘名妓。西湖冷桥畔旧有苏小小墓。
⑸红袖:指织绫女。
⑹柿蒂:“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卷一八说:“杭土产绫曰柿蒂、狗脚,……皆花纹特起,色样织造不一。”
⑺青旗:指酒铺门前的酒旗。沽酒:买酒。
⑻梨花:酒名。作者原注云:“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案此二句写杭州的风俗特产:夸耀杭州产土绫“柿蒂”花色好,市民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
名家点评
《升庵诗话》:“无端春色上苏台,郁郁芊芊草不开。无风自偃君知否?西子裙裾拂过来。”此初唐人诗也。白乐天诗“草绿裙腰一道斜”,祖其意也。
《唐诗评选》:韵度自非老妪能省,世人莫浪云“元轻白俗”。
《西河诗话》:杭州钱塘湖中,有一堤穿于湖心。作志者初称白堤,后称白公堤,谓白乐天为刺史时所筑。及读乐天《杭州春望》诗有云:“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则并非白筑。未有己所开堤,而反曰“谁开”者。且诗下自注云:“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是必前有此堤,而故注以证己诗,其非初开可知也。
《唐诗笺注》:涛声夜入,何等悲壮!柳色春藏,何等妩媚!有此妩媚,不可无此悲壮;有此悲壮,不可无此妩媚。若一味悲壮,或一味妩媚,吾不欲观之矣。
《唐诗成法》:八句皆写春望,不用承接照应、一直排去,此一法也。“夜”字不妥,易“晓”字方与首句相应(“涛声夜入”句下)。写时间不浮,况又雅甚。末亦常语,意成故事。
《唐贤小三昧集》:竟体绵丽。
《唐宋诗醇》:“入”字、“藏”字,极写望中之景。落句结足春意。
《瀛奎律髓汇评》:冯班:春望结。纪昀:“涛声夜入”、“红袖织绫”,虽俱是杭州事,然皆非春望之景,此亦口颂而不觉其非者。六句自然,五句终是凑泊。无名氏(甲):乐天诗自得春气,然根源故不及柳州之深。
《北江诗话》:唐白傅“草绿裙腰一道斜”,纤巧而俗。
《蓉塘诗话》:白乐天《杭州春望》诗,有“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之句,所谓“柿蒂”,指绫之纹也。《梦粱录》载杭土产绫曰“柿蒂”、“狗脚”,皆指其纹而言,后人不知,改为“柿业”,妄矣。
《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具有远致,自然冶丽,自尔不俗。
http://photo.hanyu.iciba.com/upload/chinesewiki/4/h/4hN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