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时世——白居易《望月有感》赏析

标签:
唐诗白居易离乱乡愁杂谈 |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邽弟妹》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是个多难的年代,他从十岁开始,即因战乱而离家四处漂泊。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军(治所在今河南开封)节度使董晋死,其部下举兵叛乱。继之彰义军(治所在今河南汝南)节度使吴少诚也背叛,唐朝廷不得不发兵征讨,河南一带再次沦为战乱的中心。由于漕运受阻,加上旱荒频仍,关内(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一部分地区)饥馑十分严重。就在这一年秋,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河南经乱舒怀的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的身受离乱之苦。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首联是说,时世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姐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颔联是说,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蔽的田舍所在,可是流离失散的骨肉同胞,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颈联是说,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同根兄弟随风飘散,恰似秋蓬。
诗人在这里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尾联是说,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眠,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的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相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感情,勾勒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出人人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所能道出的真实情感。白居易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直,淡而有致,意蕴精深,情韵动人。此诗入选于《唐诗三百首》。
附录:《望月有感》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解
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译文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