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蓄深沉——韩愈《答张十一》赏析

标签:
唐诗韩愈孤独愁怨杂谈 |
《答张十一》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踟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阳山(今属广东)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诗云:“九疑峰畔二江前,恋阙思乡日抵年。白简趋朝曾并命,苍梧左宦一联翩。鲛人远泛渔舟水,鵩鸟闲飞露里天。涣汗几时流率土,扁舟西下共归田。”韩愈写此诗作答。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首联是说,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
首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寥寥数笔,生动的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这一联如同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
“筼筜竞长纤纤笋,踟躅闲开艳艳花。”颔联是说,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羊踯躅清闲自得,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
筼筜是一种粗大的竹子,踯躅是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发时,耀眼如火,月余不歇。这一联,可以说是作者为这幅水墨画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气。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传神生动。“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这四句诗,写了远景,又写了近景,层次分明。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诗的前半段写景抒情。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与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情紧密相连的。它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静从空旷少人烟而生。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扰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荒远冷僻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这种闲,由他的处境遭遇而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然而不免使人触景生情。身居闲地,心却一刻也没有摆脱朝廷的束缚,常常被自己的政治志向所搅扰,不能得闲,因此格外感慨。作者虽然写的是景,而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隐情。
诗的下半段是叙事抒情。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颈联是说,皇帝的深恩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
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孕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里,还想到“未报恩波”,这体现着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有了这一联的铺垫,下一联就容易理解。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尾联是说,吟读张署来诗后,叹看双鬓,顿时觉得鬓发白了一半。“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尾联写得曲折迂回,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似乎来诗是愁的原因。这就把全诗唯一正面表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并且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
作者似乎尽量把那种激愤的感情深深埋藏在心底,但又不自觉的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压抑的感情的潜流,读来为之感动,令人回味,形成了这首诗含蓄深沉的特点。
附录:《答张十一》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译文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
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羊踯躅清闲自得,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
皇帝深恩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
吟读张署来诗后,叹看双鬓,顿时觉得鬓发白了一半。
注释
①功曹:官名。
②两三:几个。表示少量。
③筼筜: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竹子。
④踯躅:杜鹃花的别名。
⑤恩波:谓帝王的恩泽。
⑥死所:死的地方。
⑦炎瘴:南方湿热致病的瘴气。
⑧霜毛:白发。
名家点评
《唐诗评选》:寄悲正在兴比处。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妙于三句中间,轻轻再放“哀猿啼处两三家”之七字。“两三家”之为言,无可与语,以预衬后之“君”字也。“哀猿啼”之为言,不可入耳,以顸付后之“诗”字也。真是异样机抒也(首四句下)。
《义门读书记》:五、六既不如屈子之狷怼,结仍借答诗以见其憔悴,可谓怨而不乱矣。
《野鸿诗的》:近体中得敦厚雅正之旨者,唯“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二语。若《南山诗》,非赋非文,而反流传,人之易欺也如此。
《韩诗臆说》:退之七律只十首,吾独取此篇为能真得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