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不通风,疏可走马——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赏析

标签:
唐诗韦应物重逢悲喜交集杂谈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韦应物早年当过唐玄宗的侍卫,飞横跋扈,无法无天。安史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后来他发愤读书,在江淮一带做过县令和刺史。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遇见了梁州(治今陕西汉中市)故人的情况和感慨。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首联是说,我俩曾一同客居江汉,每次相逢一定要喝酒畅谈。
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做客期间与故人相逢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颔联是说,自从离别后,你我四处飘游如漂浮的云朵,转眼逝去十年整,岁月宛如大江流水。
颔联一跌,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颈联是说,今日相见,我们执手欢笑,友情依然如故。岁月催人老,我们已两鬓斑白发稀疏。
颈联的出句又回到本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他们也像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一悲一喜,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尾联是说,你问我为什么还是不回,是因为迷恋淮上的秋山。
末联以反诘作结,以景色作结
。为何还不归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诗人《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叶多。”秋光中的满山红叶,正是诗人耽玩留恋之处。这个结尾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绘画艺术中有所谓“密不通风,疏可走马”之说。诗歌的表现同样有疏密的问题。有些东西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应从略,使之舒朗;有些东西是表现的中心,就应该详写,使之细密。疏密相间,详略适当,才能突出主体。这首诗所表现的是两人十年阔别的重逢,可以写的东西很多,如果把十年的琐事絮絮叨叨的说来,不注意详略疏密,便分不清主次轻重,也就不成其为诗了。这就需要剪裁。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颈联和尾联抓住久别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体,详加描写,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写出了环境、形貌和心思,表现得很细密。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这里却用了十个字,便把这这一切表现出来了。“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颇见这首诗的熔裁功夫。
附录:《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注释
⑴淮上:淮水边,即今江苏淮阴一带。梁州:唐州名,在今陕西南郑县东。
⑵江汉:汉江,流经粱州。
⑶ "浮云"两句:意思是说人生聚散无常而时光逝如流水。
⑷萧疏:稀疏。斑:头发花白。
译文
我俩曾一同客居在江汉,每次相逢一定要喝酒畅谈,直到酣醉方才回还。自从离别后,你我四处漂游如漂浮的云朵,转眼逝去十年整,岁月宛如大江流水。今日相见,我们执手欢笑,友情依然如故。岁月催人老,我们已两鬓斑白发稀疏。你问我为何还不回?只因贪恋淮上的秋山。
我俩曾一同客居在江汉,每次相逢一定要喝酒畅谈,直到酣醉方才回还。自从离别后,你我四处漂游如漂浮的云朵,转眼逝去十年整,岁月宛如大江流水。今日相见,我们执手欢笑,友情依然如故。岁月催人老,我们已两鬓斑白发稀疏。你问我为何还不回?只因贪恋淮上的秋山。
名家点评
《四溟诗话》:此篇多用虚字,辞达有味。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人如浮云易散,一别十年,又若流水去无还期,二语道尽别离情绪。他如"旧国应无业,他乡到是归",其悲慨之思可想。
《瀛奎律髓汇评》:查慎行:五六浅语,却气格高。纪昀:清圆可诵。无名氏(甲):大抵平淡诗非有深情者不能为,若一直平淡,竟如槁木死灰,曾何足取?此苏州三首,极有深情,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难"也。
《唐诗近体》:情景婉至("浮云"二句下)。结意佳。
《唐诗三百首》:一气旋折,八句如一句。
《唐宋诗举要》:似王、孟。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