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尊重自己的尺度
尊重自己的尺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1,347
  • 关注人气:5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继《枫桥夜泊》赏析

(2017-11-27 11:53:58)
标签:

唐诗

张继

枫桥

寒山寺

杂谈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和感受。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花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的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的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通常的说法是,在朦胧的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联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战国楚宋玉《招魂》),“青枫浦上不胜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当然,我更相信江边真的是枫树。其理由是:一、桥是枫桥,与枫树有关;二、虽是夜泊,但根据我的经验按照常理,为了安全,显然停船的时间一般都在天尚未暗之前,那个时候,江岸上的景色还是清楚的。因此大可不必把简单的事物复杂化。其时,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和“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搭配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途的愁思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像“伴”字外露。这里却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我们仿佛从那个很客观的“对”字当中,似乎可以感觉到舟中人和舟外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姑苏城外那寂寞清净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两句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是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形象。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感受的首位。而静夜的钟声,给予人的印象有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夜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
这里需要介绍一下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相传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座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有了寒山寺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的神韵才得到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的艺术意境。
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是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和别集选入此诗,连一些亚洲国家的小学课本也收入此诗。该诗作品不仅中国家喻户晓,甚至在日本也是很有影响。
1969年冬,我曾来到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其时寒山寺关闭,我只能在寒山寺墙外面徘徊,来到枫桥之上,这是一座高高的石拱桥,时已傍晚,寒风习习,仰首向西远眺,夕阳西沉,天边的晚霞似火,绚丽成片,下面有一大江,篷帆天际,其景象壮丽异常。心中充满愁思的我顿觉眼前一亮,心中升腾起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挚爱。此时的感觉,一扫心头的愁云,顿觉生活还是美好的,是值得人留恋的。当时那个时代,宗教活动都停止了,自然心里也没有什么宗教情怀,只有青春的狂热和狂热过后的失落。而那天寒山寺前枫桥上的一幕至今难忘。后来文革后又去过一次寒山寺,由于文革刚结束不久,寒山寺仍未开放,上了枫桥,不知什么原因,触目所及,天际的大江却不见了,那种壮丽的景象也杳然似梦。

附录:《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名家点评

庚溪诗话》:六一居士《诗话》谓:“句则佳矣,奈半夜非鸣钟时。”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
《批点唐诗正声》:诗佳,效之恐伤气。
诗薮》: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惟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目未交睫而斋钟声遽至,则客夜恨怀,何假名言?周珽曰:看似口头机锋,却作口头机锋看不得。
《唐风怀》:南村曰:此诗苍凉欲绝,或多辨夜半钟声有无,亦太拘矣。且释家名幽宾钟者,尝彻夜鸣之。如于鹄“遥听缑山半夜钟”,温庭筠“无复松窗半夜钟”之类,不止此也。
《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
《唐诗摘钞》:三句承上起下,深而有力,从夜半无眠至晓,故怨钟声太早,搅人魂梦耳。语脉深深,只“对愁眠”三字略露意。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笺注唐贤三体诗法》:何焯评:愁人自不能寐,却咎晓钟,诗人语妙,往往乃尔。
《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转辗反侧之意自见。
唐诗别裁》:尘市喧阗之处,只闻钟声,荒凉寥寂可知。
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大历诗略》:高亮殊特,青莲遗响。
网师园唐诗笺》:写野景夜景,即不必作离乱荒凉解,亦妙。
《诗境浅说续编》:作者不过夜行记事之诗,随手写来,得自然趣味。诗非不佳,然唐人七绝佳作如林,独此诗流传日本,几妇稚皆习诵之。诗之传与不传,亦有幸有不幸耶!
唐人绝句精华》:此诗所写枫桥泊舟一夜之景,诗中除所见所闻外,只一“愁”字透露心情。半夜钟声,非有旅愁者未必便能听到。后人纷纷辨夜半有无钟声,殊觉可笑。
作者简介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唐代诗人,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阳市)人。生平不甚可知。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进士,曾担任过军事幕僚,后来又做过盐铁判官,也属于幕僚职务。唐代宗大历年间担任检校祠部郎中(另外有史料记载为“员外郎”),祠部负责祠庙祭祀、天文方面的事。《唐才子传》中说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提到他是一位重视气节,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不仅有诗名,品格也受人敬重。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流传下来的不到五十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