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昭君诗的绝唱——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
(2017-11-10 18:16:54)
标签:
唐诗杜甫昭君怨恨杂谈 |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首联是说千山万岭就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是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的壮丽图景。他就以这个途径作为本诗的首句,气势不凡。这里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合适,作者用在昭君村上,自有一番深意。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颔联是说,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的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我们看了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噬一切,消化一切吗,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噬不了,消化不了。想到这里,这句诗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颈联是说,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鬼魂。
这里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尾联是说,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是昭君怨恨。
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冤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感情。
杜甫的诗体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漂泊在西南,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点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信然。
附录:《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
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指王昭君。
③去:离开。
④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⑦省识:略识。
⑧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