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融景入情,情景并茂——杜甫《宿江边阁》赏析

(2017-11-06 19:39:25)
标签:

唐诗

杜甫

《宿江边阁》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大历元年(766)春,杜甫由云安(今属重庆云阳)到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同年秋寓居夔州的西阁。阁在长江边,有山川之胜。其诗是未移寓前宿西阁之作。诗人通过不眠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他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首联是说,暮色从远处的山道蔓延开来,高高的西阁临近三峡瞿塘关。
首联对起。“暝色”句点明时间。一条登山小径,晚宴直抵阁前。“延”有接引义,连接“暝色”和“山径”,仿佛暝色是山径迎接来一般,赋予无生命的自然景物以生趣。这句写出了苍然暮色自远而至之状。“高斋”,指西阁,有居高临下之势。此句是说西阁位置临近长江边的瞿塘关。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颔联是说,淡淡的浮云在山岩之间栖宿,孤独的月影随着波浪轻翻。
诗人寄宿西阁,夜长不寐,起坐眺望。颔联写当时所见。诗人欣赏绝境的物色,为初夜江上的山融水态所吸引,写下了这两句名句。薄薄的云层漂浮在岩腹里,就像栖宿在那儿似的,一轮孤独的明月映照在水中,好像月儿在不停的翻滚。这两句是改南朝梁何逊“薄云岩际出,孤月波中上”句而成。诗人从眼前生动景色出发,只换了四个字,就把前人现成诗句和自己真实的感受结合起来,焕发出夺目的异彩。何诗写的是金陵附近西塞山前云起月出的向晚景色;杜诗写的是夔州附近瞿塘关上薄云依山,孤月没浪的初夜景致。夔州群山万壑,连绵不绝。飞云在峰壑中缓慢漂流,夜间光线暗淡,就像停留在那里一样。诗人用一个“宿”字,显得极为稳贴。夔州一带江流向以波腾浪涌著称。此诗用“浪中翻”三字表现江上月色,就飞动自然。诗人如果没有实感,是写不出来的。我们从这里可以悟出艺术表现上“青胜于蓝”的道理。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颈联是说,互相追飞的鹳鹤已渐趋安静,捕得食物的豺狼正争斗声喧。
颈联写深夜无眠时所见所闻。这是传入耳中的,只有水禽山兽的声息。鹳,形似鹤的水鸟。鹳鹤等专喜捕食鱼介类生物的水鸟,白天在水面上往来追逐,搜寻食物,此刻已停止了捕逐活动;生性贪狠的豺狼,这时又公然出来攫夺兽畜,争喧不止。这两句所表现的情景,切合夔州附近既有大江,又有丛山的自然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人们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联想。被鹳鹤追飞捕捉的鱼介,被豺狼争喧噬食的兽畜,不正是战乱中被掠夺、压榨的劳动人民的一种象征么?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战乱不停辗转忧思难以入睡,徒叹自己没有能力可以回天。
中间两联都写诗人不眠时的见闻,这一联才点出“不眠”的原委。永泰元年(765)五月,杜甫离开成都草堂东下,次年春末来到了夔州。这时严武刚死不久,继承的郭英乂因暴戾骄奢,为汉州刺史崔旰所攻,逃亡被杀。邛州牙将柏茂琳等又合兵讨崔,于是蜀中大乱。杜甫溜滯夔州,忧念“战伐”。诗人早年有政治抱负,而今漂泊羁旅,无力实现整顿乾坤的夙愿,社会动乱使他忧心如焚,彻夜无眠。这一联正是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怀和潦倒艰难处境的真实写照。
此诗全篇皆用对句,笔力雄健,毫不见雕饰痕迹。它既写景,又写情;先写景,后写情;可以说是一篇融景入情、情景并茂的一首杰作。

附录:《宿江边阁》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译文
暮色从远处的山道蔓延过来,高高的西阁临近三峡瞿塘关。
淡淡的浮云在山岩之间栖宿,孤独的月影跟随着波浪轻翻。
互相追飞的鹳鹤已渐趋安静,捕得食物的豺狼正争斗声喧。
战乱不停辗转忧思难以入睡,徒叹自己没有能力可以回天。

注释
(1)暝色:即暮色,夜色。
(2)延:展开,延伸。
(3)高斋:即江边阁。
(4)次水门:临近水边闸门。
(5)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二句化用何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的成句。际:之间,宿:栖宿。
(6)追飞静:静静地追逐飞翔。得食喧:喧闹地争抢食物。
(7)“豺狼”句有暗喻当时军阀混战之意。
(8)正乾坤:意谓拨乱反正,改天换地。

名家点评: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清代):

刘辰翁曰:自是仙骨。吴山民曰:“翻”字佳,作对语结整有力,周启琦曰:阴铿有“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杜有“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又阴有“花逐下山风”,杜有“云逐度溪风”,所谓祖述有自,青出于蓝也。若今人病为盗袭矣。

读杜心解》(清):

李子德云:写时地毫无遗憾,结正稷、契分中语;全诗雄健,是以副之。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清):

陈德公曰:“延”、“次”字法高老。三、四袭古,可知前人好古,心摹手追,不嫌直用。如此后半作庄语,亦有正气在,评:水部句亦自佳。但“出”、“上”二字无甚分别。少陵易“出”以“宿”,易“上”以“翻”,一静一动,意象各殊。且“宿”字切合夜景,而“翻”字尤写得月涌江流,涵光弄碧,上下不定,正从不眠中领略得来,故当让此公青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