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吏》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乾元二年(759)春,唐军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打败,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如果洛阳再次失陷,叛军必将西攻长安,那么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势必有一场恶战。杜甫经过这里时,刚好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开头四句是说,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写。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的筑工事。“草草”,劳苦的样子。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诗人无限赞叹的心情。放眼四望,沿着起伏的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牢固,显示出一种威武的雄姿。这里大城小城应作互文来理解。一开篇杜甫就用简括的诗笔写出唐军加紧修筑潼关所给予他的总印象。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这两句是说,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
这两句引出了“潼关吏”。胡,即指安史叛军。“修关”何为,其实杜甫是不须问而自明的。这里故意发问,而且又有一个“还”字,暗暗带出了三年前潼关曾经失守一事,从而引起人们对这次防卫效能的关心与悬念。这对于开拓下文,是带关键性的一笔。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这两句是说,潼关里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为我介绍情况。
接下来应该是潼关吏的回答了。可是他似乎并不急于作答,却“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这两句从结构上来看,这是在两段对话中插入一段叙述,笔姿无呆滞之感。然而,更主要的是这两句暗承了“修关还备胡”。杜甫不是忧心忡忡吗?而那位潼关吏看来对所筑工事充满了信心。他可能以为这个问题不必靠解释,口说不足为信,还是请下马来细细看一下吧。
下面八句,都是潼关吏的话,他首先指着高耸的山峦说: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这四句是说,那些防御的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逾越。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
语调轻松而自豪,可以想象,关吏说话时因富有信心而表现出的神态。他又兴致勃勃的邀请杜甫察看最险要处,并接着说: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这四句是说,你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容一辆车子通过。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
这八句,神情声口俱活,不只是关吏简单的介绍,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一种“胡来但自守”的决心和“艰难奋长戟”的气概。而这虽然是通过关吏之口讲出来的,却反映了守关将士的昂扬斗志。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末四句是说,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次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请嘱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重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
紧接关吏的话头,诗人却没有赞语,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诗人并没有忘记“前车之覆”。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宝灵县以西至潼关一带地方。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深深觉得要特别注意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慎”字意味深长,它并非简单的指责哥舒翰的无能和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潼关吏》的对话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了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附录:《潼关吏》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译文
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
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
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为我介绍情况:
“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
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
“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请嘱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
注释
⑴潼关:在华州华阴县东北,因关西一里有潼水而得名。
⑵草草:疲劳不堪之貌。何:多么
⑶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上句言坚,下句言高。城在山上故曰万丈余。
⑷备胡:指防备安史叛军。
⑸要:同“邀”,邀请。
⑹连云列战格:自此句以下八句是关吏的答话。连云言其高,战格即战栅,栅栏形的防御工事。
⑺西都:与东都对称,指长安。
⑻丈人:关吏对杜甫的尊称。
⑼艰难:战事紧急之时。奋:挥动。
⑽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的地方。
⑾哥舒:即哥舒翰。
名家点评
高棅《唐诗品汇》:王深父云:此诗盖刺非其人则举关以弃之,得其人虽旧险亦足恃。《孟子》所谓"地利不如人和"也。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吴山民曰:"艰难"二句,结上起下,结致伤时事。夫设险备患而一战失之,哥舒其可逃责耶!周珽曰:老杜"三吏"、"三别"等篇,情理切实。玩其抚膺流涕之言,不必向苦海中所(作)狮子吼,人人自生菩萨慈悲念者。且选锋命彀,不失毫芒;而转韵处更觉词清于骨。信非煮字为粮、餐古为液者不能举腕。
仇兆鳌《杜诗详注》:卢元昌云:此诗眼目,在"胡来但自守"一句。其云"修关还备胡",是叹"焦头烂额"后,为"曲突徙薪"计也。
张谦宜《茧斋诗谈》:"三吏"、"三别",乃乐府变调,倾吐殆尽,而不妨其厚,爱人之意深也。此用意妙诀。
浦起龙《读杜心解》:起四句,虚笼筑城之完固。中十二句,详述问答之语,神情声口俱活……末四句,乃作者戒词。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吴北江曰:起势斗峻。李子德曰:以叙述为议论,自见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