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井然,步步相生——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赏析
(2017-10-01 19:11:05)
标签:
唐诗杜甫边塞军营杂谈 |
《后出塞五首》(其二)杜甫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杜甫的《后出塞》共计五首,此为组诗的第二首。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部伍生活的情境。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开头两句是说,清晨,我到东营门报到,傍晚,我就开拔到了河阳桥上。
首句交代入伍的时间、地点,次句点明出征的去向。东门营,当指设在洛阳城东门附近的军营。河阳桥,横跨黄河的浮桥,在河南孟县,是当时由洛阳去河北的交通要道。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三、四句是说,晚霞映照迎风招展的军旗,战马与萧萧朔风呼应嘶鸣。
这两句诗显然已经写到了边地傍晚行军的情景。“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来,显出时间上的紧凑;然而这两句明明写的是边地之景。从河阳桥到此,当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诗人故意做这样的承接,越发显出部队行进的迅疾。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不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吗?其中“马鸣风萧萧”一句的“风”字尤妙,一字之加“觉全局都动。飒然有关塞之气”。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这两句是说,一望无际的沙原排列着无数行军帐幕,行伍首领各自召集手下的士兵。
天色已暮,日落西沉,自然该是宿营的时候了。这两句便描写了沙地宿营的图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的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领,正在各自召集自己属下的士卒。这里不仅展现出千军万马的壮阔气势,而且显见这支部队整备有素。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这四句是说,夜空中,高高悬挂着朗朗的明月,军令森严,整个营地寂静无声。几声悲咽的茄声划破长空,从军壮士神情肃然,失去了往日的骄纵之情。
入夜后,沙地上的军营又呈现出另一派景象和气氛。这四句描画了一幅形象的月夜宿营图: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因军令森严,万幕无声,荒漠的边地显得那么沉寂。忽而,数声悲咽的茄声(静营之号)划破夜空,使出征的战士肃然而生凄惨之感。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末两句是说,借问统领军队的大将是谁?大概又是一个嫖姚校尉霍去病。
至此,这位新兵不仅慨然兴问:“统帅这支军队的大将是谁呢?”但因为时当静营以后,他也慑于军领的威严,不敢贸然向旁人发问,只是自己在心里揣测道:“大概是像西汉嫖姚校尉霍去病那样治军有方、韬略过人的将领吧!”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作者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在起二句作了必要的交代之后,依次画出了日暮、傍黑、月夜三幅军旅生活的图景。三幅画都用速写画法,粗笔勾勒出威严雄壮的军营气势。而且三幅画面都以边地旷野为背景,通过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景物,分别描摹出大军出征的三个场面:暮夜行军图体现军势的凛然和庄严,沙地宿营图体现军营的壮阔和整肃;月夜静营图体现军纪的森严和气氛的悲壮。最后用新兵不可自抑的叹问和想象收尾。全诗层次井然,步步相生;写景叙意,有声有色。这是一篇千古不可得的佳作。
附录:《后出塞五首》(其二)杜甫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译文:
清晨,我到东门营报到,傍晚,就开拔到了河阳桥上。晚霞映照迎风招展的军旗,战马与萧萧朔风呼应嘶鸣。一望无际的沙原排列着无数行军帐幕,行伍首领各自召集手下的士兵。夜空中,高高悬挂朗朗明月,军令森严,整个营地寂然无声。几声悲咽的茄声划破长空,从军壮士神情肃然,失去了往日骄纵之情。借问统领军队的大将是谁?大概又是一个嫖姚校尉霍去病。
【注释】
①东门营:洛阳城东门称为上东门,军营设在此处,故称。门营,全诗校:“一作营门。”
②河阳桥:在今河南孟县,为黄河上的浮桥,晋杜预所造,为通往河北的要津。以上二句化用《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的句法。
③《诗·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旌旗。”
④平沙:指旷野。列:排列。幕:军队宿营的帐篷。
⑤部伍:部队的基层单位。
⑥笳:北方乐器,用作静营的号令,声音悲壮。故名。
⑦惨不骄:惨然不乐,不敢放肆。
⑧霍嫖姚:汉代名将霍去病。《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霍去病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姚校尉。”第二首写行军宿营时的情景。
前一篇:慷慨高歌——杜甫《醉时歌》赏析
后一篇:看月抒情——杜甫《月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