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沉郁顿挫——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赏析

(2017-09-26 16:25:53)
标签:

唐诗

杜甫

对比

情操

杂谈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在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时期所写下的求人援引的诗篇中,要数这一首是最好的了。这类社交性的诗,带有明显的急功求利的企图。常人写来,不是曲意讨好对方,就是有意贬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谀奉承、俯首乞怜的寒酸相。杜甫在这首诗中却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才的悲愤不平。这是他超出常人之处。
唐玄宗天宝七载(748),韦济任尚书左丞前后,杜甫曾赠过他两首诗,希望得到他的提拔。韦济虽然很赏识杜甫的诗才,却没能给以实际的帮助,因此杜甫又写了这首诗,表示如果实在找不到出路,就决心离开长安,退隐江海。杜甫自二十四岁在洛阳应进士落选,到写诗的时候已经有十三年了。特别是到长安寻求功名也已经三年,结果却是处处碰壁,素志难伸。青年时期的豪情,早已化为一腔牢骚愤激,不得已在韦济面前发泄出来。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开头四句是说,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韦大人你可以静静的细听,我把自己的往事向你直陈。
开端两句先说他人和自己的对比,把诗人强烈的不平之鸣,像江湖决口那样突然喷发出来,真有劈空而起,锐不可当之势。在诗人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些纨绔子弟,不学无术,一个个过着脑满肠肥、趾高气扬的生活;他们精神空虚,本是世上多余的人,偏又不会饿死。而像杜甫那样正直的读书人,却大多空怀壮志,一直挣扎在饿死的边缘,眼看着误尽了事业和前程。这两句诗,开门见山,鲜明的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的揭示了封建社会贤愚倒置的现实。
从全诗描述的重点来看,写“纨绔不饿死”,主要是为了对比突出“儒冠多误身”,轻写别人是为了重写自己。所以诗人接下去对韦济袒露胸怀时,便撇开“纨绔”,紧紧抓住自己在追求“儒冠”事业中今昔截然不同的苦乐变化,再一次运用对比,以浓彩重墨抒写了自己少年得意蒙荣,眼下误身受辱的无穷感慨。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四句是说,我在少年的时候,早就充当参观王都的来宾。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这四句是说,我的辞赋能与杨雄匹敌,我的诗篇可跟曹植相近。李邕寻求机会要和我见面,王翰愿意与我结为近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四句是说,自以为是一个超异突出的人,一定很快的身居要津。辅助君王使他在尧舜之上,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
这十二句是写得意蒙荣。诗人用铺叙追忆的手法,介绍了自己早年出众的才学和远大的抱负。少年杜甫很早就在洛阳一带见过大世面。他博学精深,下笔有神。作赋自认可与扬雄匹敌,咏诗眼看就与曹植相亲。头角乍露,就博得当代文坛领袖李邕、诗人王翰的赏识。凭着这样卓越挺秀的才华,他天真的认为求个功名,登上仕途,还不是易如反掌。到那时就可实现梦寐以求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了。诗人信笔写来,高视阔步,意气风发,大有踌躇满志、睥睨一切的气概。写这一些,当然也是为了让韦济了解自己的为人,而更重要的还是突出自己眼下的误身受辱。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这四句是说,平生的抱负全部落空,忧愁歌吟,决不是想悠游退隐。骑驴行走了十三年,寄食长安度过不少的新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四句是说,早上敲过豪富的门,晚上追随肥马沾满灰尘。吃过别人的残羹剩饭,处处使人暗中感到艰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这四句是说,不久被皇帝征召,忽然感到大志可以展伸。但自己像飞鸟折翅天空坠落,又像鲤鱼不能跃过龙门。
这十二句写误身受辱,与前面的十二句形成强烈对比。现实是残酷的,“要路津”早已被“纨绔”占尽。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矛盾无情的嘲弄着诗人。看一下诗人在繁华京城的旅客生涯吧:多少年来,诗人经常骑着一条瘦驴,奔波颠踬在闹市的大街小巷。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门,受尽纨绔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随着贵人飞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成年累月就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不久前诗人又参加了由朝廷主持的一次特试,谁料这场考试竟是奸相李林甫策划的一个忌才的大骗局,在“野无遗贤”的遁词下,诗人和其他应试的士子全都落选了。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像刚飞向蓝天的大鹏又垂下了双翅,也像遨游于远洋的鲸鲵一下子又失去了自由。诗人的误身受辱、痛苦不幸也就达到了顶点。
这第二个对比,诗人足足用了二十四句,真是大起大落,淋漓尽致。这一大段的对比描写,迤逦展开,犹如一个人步步登高,开始确是满目春光,心花怒放,哪曾想会从顶峰失足,如高山坠石,一落千丈,从而使后半篇完全笼罩在一片悲愤怅惘的氛围中。诗人越是把自己的少年得意写得红火热闹,越能衬托出眼前儒冠误身的悲凉凄惨。这大概是诗人要着力运用对比的苦心所在吧!
最后一段,写诗人对韦济的感激、期望落空,决心离去而又恋恋不舍的矛盾复杂心情。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这四句是说,我很惭愧,你对我情义深厚,我深知你待我一片情真。把我的诗篇举荐给百官们,朗诵着佳句,夸奖格调清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这四句是说,想效法禹贡让别人提拔自己,却又难忍受像原宪一样的清贫。我怎能这样使内心烦闷忧愁,老是且进且退的厮混。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这四句是说,我要向东奔入大海,即将离开这古老的西秦。我留恋巍峨的终南山,还要回首仰望清澈的渭水之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这四句是说,想报答你的一饭之恩,想辞别关心我的许多大臣。让我像白鸥出现在浩荡的烟波间,漂浮万里有谁能把我擒纵?
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诗人再也不能忍受像孔子学生原宪那样的贫困了,他为韦济当上尚书左丞而暗自高兴,就像汉代禹贡听到好友王吉升了官而弹冠相庆。诗人多么希望韦济能对自己又更实际的帮助,但现实已经证明这样的希望是不可能实现了。诗人只能强制自己不要那样愤愤不平,快要离去了却仍不免在那里顾瞻徘徊。辞阙远游,退隐江海之上,这在诗人是不甘心的,也是不得已的。他对自己曾寄以希望的帝京,对曾有“一饭之恩”的韦济,是那样恋恋不舍,难以忘怀。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最后只能毅然隐退,像白鸥那样飘飘远逝在万里波涛之间。这一段诗人写自己由盼转愤、欲去不忍、一步三回头的矛盾心理。真是曲折尽情,丝丝入扣,和前面动人的对比相结合,充分体现出杜诗“思深意曲,极鸣悲慨”的艺术特色。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从结构安排上来看,这个结尾是从百转千回中逼出来的,宛若奇峰突起,它将诗人高洁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刚强的性格,表现得辞气喷薄,跃然纸上。吟咏这样的曲终高奏,诗人青年时期的英气豪情,会重新在我们心头激荡。我们的诗人,经受着尘世的磨练,没有向封建社会不合理的现实屈服,显示出一种碧海展翅的冲击力,从而把全诗的思想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细品全诗,诗人主要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将心中郁积的情思,抒写得如泣如诉,真切动人。这首诗应该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一篇,预示着中古诗坛的一颗巨星正在升起。

附录:《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译文

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
韦大人你可以静静地细听,我把自己的往事向你直陈。
我在少年时候,早就充当参观王都的来宾。
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
我的辞赋能与扬雄匹敌,我的篇可跟曹植相近。
李邕寻求机会要和我见面,王翰愿意与我结为近邻。
自以为是一个超异突出的人,一定很快地身居要津。
辅助君王使他在尧舜之上,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
平生的抱负全部落空,忧愁歌吟,决不是想优游退隐。
骑驴行走了十三年,寄食长安度过不少的新春。
早上敲过豪富的门,晚上追随肥马沾满灰尘。
吃过别人的残汤剩饭,处处使人暗中感到艰辛。
不久被皇帝征召,忽然感到大志可得到展伸。
但自己像飞鸟折翅天空坠落,又像鲤鱼不能跃过龙门。
我很惭愧,你对我情意宽厚,我深知你待我一片情真。
把我的诗篇举荐给百官们,朗诵着佳句,夸奖格调清新。
想效法贡禹让别人提拔自己,却又难忍受像原宪一样的清贫。
我怎能这样使内心烦闷忧愤,老是且进且退地厮混。
我要向东奔入大海,即将离开古老的西秦。
我留恋巍峨的终南山,还要回首仰望清澈的渭水之滨。
想报答你的“一饭之恩”,想辞别关心我的许多大臣。
让我像白鸥出现在浩荡的烟波间,飘浮万里有谁能把我纵擒?

注释
⑴纨绔:指富贵子弟。不饿死:不学无术却无饥饿之忧。儒冠多误身:满腹经纶的儒生却穷困潦倒。这句是全诗的纲要。《潜溪诗眼》云:“此一篇立意也。”
⑵丈人:对长辈的尊称。这里指韦济。贱子:年少位卑者自谓。这里是杜甫自称。请,意谓请允许我。具陈:细说。
⑶“甫昔”两句,是指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杜甫以乡贡(由州县选出)的资格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的事。杜甫当时才二十四岁,就已是“观国之光”(参观王都)的国宾了,故白“早充”。“观国宾”语出《周易·观卦·象辞》:“观国之光尚宾也”。
⑷破万卷:形容书读得多。如有神:形容才思敏捷,写作如有神助。
⑸扬雄:字子云,西汉辞赋家。料:差不多。敌:匹敌。子建:曹植的字,曹操之子,建安时期著名文学家。看:比拟。亲:接近。
⑹李邕:唐代文豪、书法家,曾任北海郡太守。杜甫少年在洛阳时,李邕奇其才,曾主动去结识他。王翰:当时著名诗人,《凉州词》的作者。
⑺挺出:杰出。立登要路津:很快就要得到重要的职位。
⑻尧舜:传说中上古的圣君。这两句说,如果自己得到重用的话,可以辅佐皇帝实现超过尧舜的业迹,使已经败坏的社会风俗再恢复到上古那样淳朴敦厚。这是当时一般儒者的最高政治理想。
⑼“此意”两句是说,想不到我的政治抱负竟然落空。我虽然也写些诗歌,但却不是逃避现实的隐士。
⑽骑驴:与乘马的达官贵人对比。十三载:从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杜甫参加进士考试,到公元747年(天宝六载),恰好十三载。旅食:寄食。京华:京师,指长安。
⑾主上:指唐玄宗。顷:不久前。见征:被征召。歘然:忽然。欲求伸:希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致君尧舜的志愿。
⑿青冥却垂翅:飞鸟折翅从天空坠落。蹭蹬:行进困难的样子。无纵鳞:本指鱼不能纵身远游。这里是说理想不得实现,以上四句所指事实是:公元747年(天宝六载),唐玄宗下诏征求有一技之长的人赴京应试,杜甫也参加了。宰相李林甫嫉贤妒能,把全部应试的人都落选,还上表称贺:“野无遗贤”。这对当时急欲施展抱负的杜甫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⒀“每于”两句是说,承蒙您经常在百官面前吟诵我新诗中的佳句,极力加以奖掖推荐。
⒁贡公:西汉人贡禹。他与王吉为友,闻吉显贵,高兴得弹冠相庆,因为知道自己也将出头。杜甫说自己也曾自比贡禹,并期待韦济能荐拔自己。难甘:难以甘心忍受。原宪;孔子的学生,以贫穷出名。
⒂怏怏:气愤不平。踆踆:且进且退的样子。
⒃东入海:指避世隐居。孔子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去秦:离开长安。
⒄报一饭:报答一饭之恩。春秋时灵辄报答赵宣子(见《左传·宣公二年》),汉代韩信报答漂母(见《史记·淮阴侯列传》),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报恩故事。辞大臣:指辞别韦济。这两句说明赠诗之故。
⒅白鸥:诗人自比。没浩荡:投身于浩荡的烟波之间。谁能驯:谁还能拘束我呢?

名家点评

东坡志林》:杜子美云“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盖灭没于烟波间耳。而宋敏求谓余云:鸥不解“没”,改作“波”字……便觉一篇神气索然也。

野客丛书》:仆谓善为诗者,但形容浑涵气象,初不露圭角。玩味“白鸥波浩荡”之语,有以见沧浪不尽之意;且沧浪之中,见一白鸥,其浩荡之意可想,又何待言其出没邪?改此一字(按指改“波”为“没”),反觉意局。

优古堂诗话》:杜《赠骥子》诗:“熟精《文选》理”,则其所取,亦自有本矣。如《赠韦左丞》诗,皆仿鲍明远《东武吟》:“主人且勿喧,贱子歌一言。”然古《咏香炉》诗:“四座且勿喧,愿听歌一言。”

潜溪诗眼》:山谷言:文章必谨布置……如杜子美《赠韦见素》诗云:“纨裤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此一篇立意也,故使人静听而具陈之耳;自“甫昔少年日”至“再使风俗淳”,皆儒冠事业也;自“此意竟萧条”至“蹭蹬无纵鳞”,言误身如此也,则意举而文备。故已有是诗矣。……然宰相职在荐贤,不当徒爱人而已,士故不能无望,故曰“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果不能荐贤则去之可也,故曰“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又将入海而去秦也;然其去也,必有迟迟不忍之意,故曰“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则所知不可以不别,故曰“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夫如是可以相忘于江湖之外,虽见素亦不得而见矣,故曰:“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终焉。此诗前贤录为压卷,盖布置最得正体,如官府甲第厅堂房屋,各有定处,不可乱也。诗有一篇命意,有句中命意。如老杜上韦见素诗,布置如此,是一篇命意也。至其道迟迟不忍去之意,则曰“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其道欲与见素别,则曰“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此句中命意也。盖如此然后顿挫高雅。

后村诗话》:《与韦左丞》五言二篇,当以古风为胜。

对床夜语》:老杜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而至破万卷,则抑扬上下,何施不可;非谓以万卷之书为诗也。

《唐诗援》:宗子发曰:起二句潦倒悲愤,得此振起,以下二百言纵笔恣意,真有建瓴之势。

《唐诗归》:钟云:胆到,识到,力到,直直吐出,觉谦让者反琐甚,伪甚(“甫昔”四句下)。谭云:好大本事!不作诳语(“致君”二句下)。钟云:五字堪哭!堪笑(“暮随”句下)!谭云:英雄低首心肠(“残杯”二句下)。钟云:自“致君尧舜上”至此十句内,妙在说得屈伸悬绝之极。又云:李杜同负才名,同居乱世,李调羹赐锦不以为荣,杜冷炙残杯不以为辱,高人慢世,胸中各有所主(“残杯”二句下)。钟云:好前辈!今人不肯(“每于”二句下)。钟云:六句慢调(“窃效”六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刘辰翁曰:肮脏悲愤具见起语。周敬曰:此诗见公之抱负,而浩然之气,终不可回。唐汝洵曰:此杜壮年作。犹露鲍、谢蹊径。起便感激,豪气自在。周珽曰:句句转,字字快,烹炼极化,通体皆灵。

杜臆》:前诗犹有颂丞语,此诗全篇陈情,诗题曰“赠”,似误。此篇非排律,亦非古风,直抒胸臆,如写尺牍;而纵横转折,感愤悲壮,缱绻踌躇,曲尽其妙。……末段愤激语,纡回婉转,无限深情。

《唐诗快》:英雄失路,满腹牢骚,虽有丈人,其如之何?肮脏悲愤,出口便见(开头二句下)。连用四人名,而两古两今,殊为奇肆(“赋料”四句下)。此自道素志耳,非大言也(“致君”二句下)。句法古甚(“甚愧”二句下)。

《杜工部诗说》:“骑驴”六句,极言困厄之状,略不自讳,隐然见抱负如彼,而厄穷乃如此,俗眼无一知己矣。

《杜诗详注》:诗到尾梢,他人几于力竭,公独滔滔滚滚,意思不穷,正所谓“篇终接混茫”也。然须玩其转折层次,不可增减,非汗漫敷陈者比。董养性曰:篇中皆陈情告诉之语,而无干望请谒之私,词气磊落,傲睨宇宙,可见公虽困踬之中、英锋俊采,未尝少挫也。

义门读书记》:观唐代赠送之诗,惟老杜篇篇意思深长。此篇发端二语,气象褊迫,早年诗如此。此诗兼带齐梁气调。

唐宋诗醇》:杜之五古,从占人变化而出,独辟境界。严羽谓其“宪章汉魏,取材六朝。其自得之妙,则先辈所谓集大成者”,王世贞谓其“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拔沉雄为贵”,是已。此篇起语兀傲;“甚愧丈人厚”二句叠语归题,别有风神;一结旷达,收转前半,意在言外,所谓“篇终接混茫”也。故前人多取为压卷。

唐诗别裁》:抱负如此,终遭阻抑。然其去也,无怨怼之词,有“迟迟我行”之意,可谓温柔敦厚矣。

《读杜心解》:此应诏退下后,将归东都时作也。……起四句,愤激而有古趣。既以自提,兼提韦丈,开手老到。“甫昔”一段叙杜心也。志大言大,尤妙在“自谓”四句,横空盘郁。“此意”一段,慨失职也。而前八泛述,后四入事,关目清晰。“甚愧”至末,乃赠韦本旨,接法古朴而陡健。一结高绝,昌黎不及。

《十八家诗钞评点》:张云:“读书”二语沉雄。杜语专以沉雄擅长,然此二语,乃自道所得,乃其所以沉雄之由也。

杜诗镜铨》:邵云:突兀二语,一肚皮牢骚愤激,信口冲出(首句下)。一篇之主(“儒冠”句下)。乐府调,开出全篇(“丈人”二句下)。

唐宋诗举要》:吴曰:局势甚大,故以淡笔开拓(“丈人”二句下)。吴曰:反跌下文有神力,四句一气读(“自谓”四句下)。吴曰:转笔隽快(“此意”句下)。刘开:入得磊落。吴曰:接笔奇矗(“甚愧”句下)。吴曰:二语中截断多少语,所谓呜咽之音也(“焉能”二句下)。吴曰:此下雄奇万变,苍莽无端,不可一世矣(“今欲”句下)。吴曰:兜转万钧神力(“即将”二句下)。吴曰:收束尤超恣奇横,神变不测(“白鸥”二句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