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赏析

(2017-09-06 20:12:42)
标签:

唐诗

李白

谢尚

袁宏

杂谈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牛渚,是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端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诗题下原注说:“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据《晋书·文苑传》记载:袁宏少时孤贫,以运租为业。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秋夜乘月泛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非常赞赏,于是邀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袁宏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声名大著。题中所谓“怀古”,就是这件事。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开头两句是说,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蔚蓝的天空中没有一丝游云。
从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内的一段长江,古代称西江。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寥落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越显出境界的空阔渺远,而诗人置身其间时那种悠然神远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三、四句是说,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的怀念起东晋谢尚将军。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谢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见袁宏月下朗吟这一富于诗意的故事,和诗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晴天朗月)的巧合,固然是使诗人由“望月”而“怀古”的主要凭借,但之所以如此,还由于这种空阔渺远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空间的无垠和时间的永恒之间,在人们的意念活动中往往可以相互引发和转化,而今古常存的明月,更常常成为由今溯古的桥梁。因此“望”与“忆”之间,虽有很大的跳跃,读起来却感到非常自然合理。“望”字当中就含有诗人由今及古的联想和没有明言的意念活动。“空忆”的空字,暗逗下文。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五、六句是说,我也能够吟咏袁宏的咏史诗,可惜没有那识贤的将军倾听。
如果所谓“怀古”,只是对几百年前发生在此地的“谢尚闻袁宏咏史”情事的泛泛追忆,诗意便不免平庸而落俗套。诗人别有会心,从这桩历史沉积中发现了一种令人向往追慕的美好关系——贵贱的悬隔,丝毫没有妨碍心灵的相通;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这,正是诗人在当前社会中求之不可得的。诗人的思绪,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联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现实,情不自禁的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感慨。尽管自己也像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像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再遇到了。“不可闻”回应“空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末二句是说,明早我将挂起船帆离开牛渚,这里只有漫天枫叶飘落纷纷。
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境。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的送别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声秋色,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
这首诗诗意明朗而单纯,并没有什么深刻复杂的内容,却具有一种令人神远的韵味。清代主神韵的王士禛甚至把这首诗作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典型,认为“诗至于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带经堂诗话》)。这说法不免有些玄虚。其实神韵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语言文字和特定的表现手法,并非无迹可求。像这首诗,写景的疏朗有致,不主刻画,迹近写意;写情的含蓄不露,不道破说尽;用语的自然清新,力避雕琢;以及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手法等等,都有助于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
 
附录:《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译文
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蔚蓝的天空中没有一丝游云。
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地怀想起东晋谢尚将军。
我也能够吟哦袁宏的咏史诗,可惜没有那识贤的将军倾听。
明早我将挂起船帆离开牛渚,这里只有满天枫叶飘落纷纷。
注释
⑴牛渚:山名,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诗题下有注: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
⑵西江:从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内的一段长江,古代称西江。牛渚也在西江这一段中。
⑶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⑷高咏:谢尚赏月时,曾闻诗人袁宏在船中高咏,大加赞赏。
⑸斯人:指谢尚。
⑹挂帆席:一作“洞庭去”。挂帆:扬帆。
名家点评:

沧浪诗话》: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如孟浩然诗“挂席东南望……”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音韵铿锵,八句皆无对偶者。

带经堂诗话》:或问“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答曰:太白诗“牛渚西江夜……”,诗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拌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古唐诗合解》:此诗以古行律,不拘对偶,盖情胜于词者。

《唐诗成法》:先写“无片云”为月明地,正写夜泊兼客怀。望月月愈明,人愈不寐,为怀古地,谢将军“牛渚”事还本题,只一句,却用二句自叹不遇,正写“怀”字。结落叶纷纷,止写秋景,有馀味。三句一解,六句两解,五律中奇格,与“卢橘为秦树”、少陵《送裴二虬尉永嘉》同法。诗格了然,而人以为怪,不可解。

唐宋诗醇》:白天才超迈,绝去町畦,其论诗以兴寄为主,而不屑于排偶、声调,当其意合,真能化尽笔墨之迹,迥出尘埃之外。司空图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严羽云:“镜中之花,水中之月,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论者以此诗及孟浩然《望庐山》一篇当之,盖有以窥其妙矣。羽又云:“味在酸咸之外。”吟此数过,知其善于名状矣。吴昌棋曰:《长信》犹用对起、此篇全散,如海鹤凌空、不必鸾凤之苞彩。田雯曰:青莲作近体,如作古风,一气呵成,无对待之迹,有流行之乐,境地高绝。

《唐诗笺注》:不粘不脱,历落情深。

《诗法易简录》:通首单行,一气旋折,有神无迹。

《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举头千古,独往独来,此为佳作,一清如水,无迹可寻。

《竹林答问》:盛唐人古律有两种:其一纯乎律调而通体不对者,如太白“牛渚西江月”、孟浩然“挂席东南望”是也。其一为变律调而通体有对有不对者,如崔国辅“松雨时复滴”、岑参“昨日山有信”是也。虽古诗仍归律体。故以古诗为律,惟太白能之,岑、王其辅车也;以占文为诗,唯昌黎能之,少陵其少路也。

唐诗三百首》:陈婉俊补注:以谪仙之笔作律,如豢神龙于池沼中。虽勺水无波,而屈伸盘拿,出没变化,自不可遏。须从空灵一气处求之。

唐宋诗举要》:吴曰:挺起清健。王孟无此笔(“余亦”句下)。

《李太白诗醇》:严云:一结凄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