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入蜀》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这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著称的抒情诗。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蚕丛路:蚕丛,是传说中蜀国的开国君王。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首联是说,听说从这里去的道路,崎岖艰险自来就不易通行。
全诗从送别和入蜀这两方面落笔描述。首联写入蜀的道路,先从蜀道之难开始。临别之际,李白亲切的叮嘱友人:听说蜀道崎岖艰险,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它和《蜀道难》已包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始,写法迥然不同,这里只是平静的叙述,而且还是“见说”,显得很委婉,浑然无迹。首联入题,提出送别意。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颔联是说,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
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旋,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飞腾,像是腾云驾雾一般。“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生动的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优美,写得气韵飞动。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春流:泛指春天水涨,江水奔流。一说指流经成都的都江堰内江。蜀城:指成都。一说泛指蜀中城市。颈联是说,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
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瑰丽的风光就在秦栈上。此联中的“笼”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它包含的第一层意思是: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这正是从远处看到的景色。秦栈便是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在山岩间凿石架木建成,路面狭隘,道旁不会长满树木。“笼”字准确的描画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第二层的意思是: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形象的表达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最后,“笼秦栈”与对句“绕蜀城”,字凝语炼,恰好构成严密工整的对偶句。前者写山上蜀道的景致,后者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犹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尾联是说,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着去询问善卜的君平。
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因而临别赠言,便意深味长的告诫: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的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这一联写得含蓄蕴藉,语短情长。
这首诗风格清新俊逸,曾被前人推崇为“五律正宗”。全诗首联平实,中间两联对仗非常精工严整,而且颔联奇险,颈联描写纤丽,笔力开合顿挫,最后以议论作结,突出主旨,更富韵味。
附录:《送友人入蜀》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译文
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崎岖艰险自来就不易通行。
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
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
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着去询问善卜的君平。
注释
⑴见说:唐代俗语,即“听说”。蚕丛:蜀国的开国君王。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
⑵崎岖:道路不平状。
⑶山从人面起:人在栈道上走时,紧靠峭壁,山崖好像从人的脸侧突兀而起。
⑷云傍马头生:云气依傍著马头而上升翻腾。
⑸芳树:开著香花的树木。秦栈: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
⑹春流:春江水涨,江水奔流。或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蜀城:指成都,也可泛指蜀中城市。
⑺升沉:进退升沉,即人在世间的遭遇和命运。
⑻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名家点评:
《瀛奎律髓》:太白此诗,虽陈、杜、沈、宋不能加。
《唐诗正声》:气清裁密,五六音节直似戛石铿丝。
《唐诗广选》:胡元瑞曰:结句更精。亦真亦幻(“山从”句下)。
《唐诗直解》:用蜀事贴切。末二句达生之言。
《唐诗选》:是真境(“云傍”句下)。
《唐诗镜》:三、四语佳,第未秀耸。
《唐诗摘钞》:三、四奇,故五、六可平。五、六平,故七、八必奇。太白五律多率易,结语尤甚。如此合作者,集中亦不多得。
《初白庵诗评》:前四句一气盘旋。
《而庵说唐诗》:蜀中奇险,太白生于其间,与之相习。尚畏行之难,今送友人入蜀,即以“崎岖”相告,“山从”二句,是承上“崎岖不易行”五字,勿作好景看。
《唐诗别裁》:奇语传出“不易行”意。“笼秦栈”、“绕蜀城”,以所经言之。结用蜀人恰好。
《唐宋诗醇》卷一:此五律正宗也。李梦阳曰:“叠景者意必二,阔大者半必细”,极得诗家微旨,此诗颔联承接次句,语意奇险,五、六则秾纤矣。颔联极言蜀道之难,五、六又见风景可乐,以慰征夫,此两意也。一结翻案,更饶胜致。
《网师园唐诗笺》:“山从”二句,奇景奇情。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评:三、四警削语,时出句尤异。五、六秀润矣。“笼”字字法最高。因入蜀即举及君平,当非硬入。
《瀛奎律髓汇评》:纪昀:一片神骨,而锋芒不露。
《唐宋诗举要》:吴曰:起浑雄无迹。又曰:能状奇险之景,而无艰深刻画之态(“山从”二句下)。又曰:牢骚语抑遏不露(末二句下)。
《诗境浅说》:蜀中之栈道峡江,雄奇甲海内,惟李、杜椽笔足以举之。李诗上句(按指“山从人面起”),言拔地高峰,忽当人而言,见山之奇也。万山环合,处处生云,马前数尺,即不辨径途,见云之近也。……以雄奇之笔,状雄奇之景,是足凌驾有唐矣。
《瓯北诗话》卷一: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然有对偶处,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
http://p5.so.qhimgs1.com/t0186cfc72b69fff52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