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平则鸣——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赏析

(2017-08-20 15:47:22)
标签:

唐诗

李白

抒愤

奇句

杂谈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具有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前两句是说,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忧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用这样的方式来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很多,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很多。诗人有以山喻愁者,杜甫云:“忧端如山来。”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比喻愁之深之重。不但新奇,而且兴中有比,意味深长。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的欣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应该同情。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后两句是说,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我的头上。
人看到自己的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得知。首两句暗藏照镜,后两句就明白写出。秋霜色白,用来代指白发,似重复而又非重复,它并带有忧伤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简单表达的。上句的不知,不是真的不知,不是因为不知而发出的疑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子直贯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理想不能实现,因此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岂会不知!李白有雄心,有壮志,立志做一番匡济天下的大事,尽管屡遭挫折,但他的志向始终未变。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恨由心生,发出“白发三千丈”这痛彻心扉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见识到他的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也算是善作不平之鸣的佼佼者了。

附录:《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译文: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