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绘形绘色,诗中有画——王维《田园乐·其六》赏析

(2017-07-31 16:09:06)
标签:

唐诗

王维

六言绝句

田园乐

杂谈

《田园乐·其六》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的组诗,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所以一题作“辋川六言”。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桃红复含春雨,柳绿更带春烟。”前两句是说,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新雨,碧绿的柳丝更带着淡淡的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后两句是说,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
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容易令人想起孟浩然的《春晓》。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彼此相较,可以看出王维此诗的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这并不是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他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的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使读者先见面,后会意。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富于春天特性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的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显然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在勾勒景物的基础上,进行再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桃夭》),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的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纯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景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着色的写意画。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在无色。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后入境。王诗正好相反,在入境后再见到人。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这无人过问落花遍地的情景,不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么?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但与孟诗又有微妙的差别,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已经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以用“春意闹”的“闹”字来概括,、此时最后才写到春眠,人睡得酣甜安稳,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出山客的居处和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人们说他的事有禅味,这并没有错。崇尚静寂的思想固然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王维的诗难能可贵的在他的静境,与寂灭到底有不同。它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晴朗的,美的。由景生情,诗中有画,是此诗最显著的优点。
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孟诗《春晓》是古体五言绝句,在格律和音律上都很自由。由于孟诗散行,意脉一贯,有行云流水之妙。此诗则另有一工,因属近体六言绝句,格律极精严。从骈偶上来看,不但“桃红”对“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词的对仗也很经心。如“复”与“更”相对,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相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含”与“带”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且对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却又呼应联络,浑成一体。“桃红”、“柳绿”、“宿雨”、“朝烟”,彼此相关,而“花落”句承“桃”而来,“莺啼”句承“柳”而来,“家童未扫”与“山客犹眠”也都是呼应着的。这里表现的是人工剪裁的经营的艺术匠心,画家构图之完美。中国古代诗歌以五、七言为主体,六言绝句在历代并不发达,佳作尤少,王维的几首可以算是凤毛麟角的了。
 
附录:《田园乐·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译文
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新雨,碧绿的柳丝更带着淡淡的春烟。
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

注释
1、宿雨:昨夜下的雨。
2、朝烟:指清晨的雾气。
3、家童:童仆。
4、山客:隐居山庄的人,这里指人自己。
5、犹眠:还在睡眠。

 

http://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22172/cut-20161208213322-497093270.jpg/30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