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2017-07-22 19:07:35)
标签:

唐诗

王维

陶渊明

裴迪

杂谈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新唐书·王维传》:“别墅在辋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这首诗即与裴迪相酬为乐之作。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首联是说,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流向远方。
首联写山中秋景。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涧泉水不停歇的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不待颔联说出“暮”字,以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转”和“日”用得巧妙。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着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颔联是说,我拄杖伫立在茅舍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颔联展现的是诗人的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归去来兮辞》中的陶渊明不是有几分相似吗?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颈联是说,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
颈联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升,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墟里上孤烟”,显系从晋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渡头馀落日”,精确的剪取落日行将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的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尾联是说,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喝醉了酒,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狂放唱歌。
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和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事实上,王维对陶渊明这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这首诗中,不仅仿效了陶的诗句,而且在尾联引用了陶的典故。陶文《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娱的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实则这位先生正是陶渊明的自我写照;而王维自称五柳,就是以陶渊明自况的。末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诗人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诗题中的“赠”字,也便有了着落。
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附录:《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译文
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
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
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注释
1.辋川: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终南山下。山麓有宋之问的别墅,后归王维。王维在那里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裴迪:人,王维的好友,与王维唱和较多。
2.转苍翠:一作“积苍翠”。转:转为,变为。苍翠:青绿色,苍为灰白色,翠为墨绿色。
3.潺湲(chán yuán ):水流声。这里指水流缓慢的样子,当作为“缓慢地流淌”解。
4.听暮蝉:聆听秋后的蝉儿的鸣叫。暮蝉:秋后的蝉,这里是指蝉的叫声。
5.渡头:渡口。余:又作“馀”。
6.墟里:村落。孤烟:直升的炊烟,可以是倚门看到的第一缕村烟。
7.值:遇到。接舆:陆通先生的字。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
8.五柳:陶渊明。这里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名家点评

唐诗品汇》:

刘云:类以无情之景述无情之意,复非作者所有。

《唐诗归》:

钟云:"转"字妙,于"寒山"有情(首句下钟云:"上"字好("墟里"句下)。

《唐诗镜》:

三四意态犹夷。五六佳在布景,不在属词。彼"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语似逊此。

《唐风定》:

起语高远空旷,然与嘉州不同。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淡宕闲适,绝类渊明。

《唐诗评选》:

通首都有"赠"意在言句文身之外,不可徒以结用两古人为赠也。楚狂、陶令俱凑手偶然,非著意处,以高洁写清幽,故胜。

《唐诗矩》:

虚实相间格。一二五六用实,三四七八用虚,相间成篇。

《唐贤三昧集笺注》:

对起,上句尤妙,此从陶出。"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景色可想。顾云:一时情景,真率古淡。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陈德公曰:此篇声格与上诸作迥别,淡逸清高,自然绝俗。右丞有此二致,朝殿则绅黻雍容,山林则瓢衲自得,惟其称也。评:三四绝不作意,品高气逸,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同一格。五六亦是直置语,淡然高老,无假胭脂。绮隽之外,又须知有此种,盖关乎性情,本之元亮,不从沈、宋袭得,独为千古。

《唐贤清雅集》:

神韵止可意会,才拟议便非。

唐诗三百首》:

又从上"暮"字生出("墟里"句下)。

唐宋诗举要》:

自然流转,时气象又极阔大。

https://p1.ssl.qhmsg.com/t015d9b0d01c6a9b0fa.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